编者按
新冠病毒横行三年,虽在2022年底结束了,却令全世界都陷入了经济不景气的高压环境。生活的压力、孩子学习的压力,如果加上习惯性压抑的情绪,缺乏情感支持的人际关系,人不抑郁不焦虑都难。怪不得很多人只好躺平,借以逃避一下痛苦和无力感。
我们无法改变外在大环境,却可以学习觉察情绪、表达情绪,更进一步,能够理解和肯定别人的情绪,成为身边人的支持系统,同时自己也被支持,活在一个“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致失望”的状态中。
哥伦比亚国际大学Kepha学院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客座教授陈玉英教授在主题为《共情的刻意练习》的讲座中告诉我们,识别情绪、觉察情绪、表达情绪都是可以学习的技巧,可以借着“刻意练习”,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顺畅,特别是亲子关系、婚姻关系以及职场人际关系。
刻意练习是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词。假如你学钢琴,上一堂课回家后需要练习;你学打球,除了上课以外也要刻意练习;学游泳也需要练习。我原本打算讲咨询师的刻意练习,但后来发现这个公益讲座的大部分听众其实不是咨询师,而是一般的父母。如果父母在婚姻、职场关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中,懂得刻意练习共情技巧,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亲子关系,所以我们要谈谈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读懂家人的情绪。
首先来谈谈情绪。情绪非常重要,其实现在很多青少年的问题,多半是由于情绪问题。同样地,很多婚姻问题也是情绪问题。因此,我们常说,要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在职场中,与领导或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与工作压力有多大相比,人际关系中的负面情绪氛围才是让人更加痛苦的。因此,情绪非常重要。
每年的6月2日被定为《世界情绪日》,旨在让大家更多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会告诉你需要什么。因此,跟自己的情绪连结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帮你省去很多功夫,让你不再仅依靠头脑去思考什么该不该做、什么重要、如何做决定。
对于自我觉察而言,当你与自己的情绪保持接触时,你的心就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内在真正需要什么。在关系中,无论是对孩子还是伴侣,如果你能够与他们的情绪相连,很多事情你就会明白他们的需要,并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因此,认识情绪非常重要。
今天我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来介绍。首先,带大家认识一张情绪地图。其次,谈谈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介绍一个简单的关注孩子、配偶或任何人情绪的五个步骤。最后,教咨询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1. 认识情绪的地图
我们来认识一下情绪地图。首先介绍一个卡通电影:《头脑特工队》。情绪是上天赋予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实现适者生存。这个电影很好地解释了情绪能
够告诉我们需要什么,了解自己的需要后,就知道要采取什么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建议大家和孩子一起观看这部电影,这样你们家就会有更多的情绪词汇,聊天时也可以讨论情绪。
1.1 情绪变化三角
情绪地图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情绪变化三角。从培养孩子的角度,从下往上看,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有一些明显的特点的。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如果妈妈很平静,带孩子的时候不焦虑、不烦躁,孩子通常也是平静的。所以健康的孩子有七个特点:
1. 平静 (Calm):不焦虑;
2. 好奇 (Curious):喜欢探索;
3. 连结 (Connected):喜欢与小朋友玩耍,愿意与人连结,想要与人连结;
4. 富同情心 (Compassionate):看到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或有人受伤,会表现出同情心;
5. 自信 (Confident):有些小孩两岁开始就想要自己吃饭,自己系鞋带,觉得自己是可以的;
6. 勇敢 (Courageous):愿意尝试新事物,敢于探索,妈妈在旁边,他敢于离开妈妈去探索;
7. 清晰 (Clear):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这涉及“健康的真我”这个概念。这七个特点也被称为健康孩子的 7 个C。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情绪的出现,包括喜怒哀乐,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在一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的家庭中成长,孩子会知道妈妈会说:“哦,你现在很生气,是不是?”孩子哭泣、愤怒或难过时,家里人会谈论情绪,也允许他们表达情绪,这是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所以,情绪变化三角的底层是健康的状态,接下来是有情绪的状态。
但是,我们知道很多家庭是不允许表达情绪的。比如,当小孩哭闹时,父母会说“你这样不乖,不要哭”,或者“你不可以生气”。当小孩表达情绪而这些情绪不被允许时,这些情绪就会被压抑。这时,情绪变化三角的状态会从有情绪变为压抑情绪和抑制情绪。小孩会陷入焦虑状态,因为他们的情绪不被允许表达。当情绪被压抑时,会产生焦虑感,或者在爆发情绪时会觉得很丢脸,很羞耻,或很内疚,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自己不是个好孩子。这些都是抑制性情绪,属于压抑的情绪。
如果连焦虑、羞耻、内疚这些情绪也不被允许,孩子就会进入防御状态。所谓防御的状态就是人变得没有情绪了,非常理性,只讲道理,没有感觉了。在小孩成长过程中,如果情绪一直被压抑,他会发展成一个防御型、没有情绪的人。
我们咨询师见到来访者进入咨询室时,他们很多时候是处于防御状态,只讲理性的问题,没有感觉。问他有什么感觉,他会说没有感觉,因为他习惯了活在这种状态里,处于自我打断和压抑情绪的状态中。如果他与咨询师建立了好的关系,在安全的氛围下,可以慢慢打开防御,开始接触自己的焦虑或抑制性情绪。但是,仅停留在这个状态还不够,我们需要帮助他了解,焦虑下面隐藏的是什么情绪?羞耻感、内疚感的下面又是什么情绪?我们要帮助他从抑制性情绪探索到真正的感觉到底是喜、怒、哀、惧、害怕、厌恶、兴奋哪一个情绪。通过这个过程,帮助他从抑制性或继发性情绪找到他的原发情绪。
咨询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每个人找到真我,活出真我,回到健康孩子的状态,即拥有 7 个C的状态。这个图可以简单说明我们从小到大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的;咨询师接触到来访者时,他正处于三角形的哪个位置;以及咨询师可以怎样帮助来访者从防御状态到焦虑状态,再到他们真正的情绪,最后帮助他们解决需求,让他们回到真我的状态。
这个情绪三角的概念来源于《与情绪和解》一书。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推荐这本书,这本书适合咨询师和普通读者阅读,通过书中的许多案例,可以了解我刚刚提到的情绪地图。
1.2 情绪是有功能的,帮助我们行动
我们介绍情绪地图,知道了情绪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自己的需求。所以好奇心是好的,因为它帮助你探索和发现新事物。在我学习情绪聚焦治疗(EFT)的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认识到有些愤怒也是好的。
我们常说的“义怒”,即正当的愤怒,是合理的愤怒,它可以给你力量。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生气是不好的,但实际上,有些生气是好的,有些是坏的。不好的生气是责怪别人,责怪别人是破坏性的,是不好的生气。有一种生气是因为我被侵犯了,需要设立界限,说“不行,你不可以这样做”。设立界限的愤怒是好的。意识到愤怒原来也有好的和不好的,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帮助,这种正当的愤怒会给我们力量。
同样,恐惧是为了保护我们,也是有积极功能的。羞耻感需要被接纳。其实每种情绪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我们常常害怕情绪,是因为情绪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不健康的情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而健康的情绪则是有益的。
那么,如何区分情绪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呢?这比较困难,可能需要咨询师的帮助。但一般来说,从家庭的角度看,小孩刚出生时或是婴儿时期,他们的情绪都是自然反应,这些自然反应的情绪就是健康的,而被压抑和被环境塑造出来的情绪反应往往是不健康的,是扭曲的。
2.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
现在很多人困惑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孩子不上学、不听话、沉迷游戏,这些问题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孩子有心理问题绝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没有那么简单。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
2.1 基因
有些心理问题可能是遗传的,家族中可能有某些精神病性的基因。
2.2 气质/高敏感
大部分出问题的孩子都是高敏感型的,就是特别敏感。敏感本身是一种天分,是一份礼物。敏感型的人天生接收的信息比一般人多很多倍,所以如果好好培养的话,将来一定会成功的,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然而,敏感型孩子在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可能会觉得他们很难带,如果给他们设立很多规矩和挫败的话,会让双方都感到非常辛苦。
2.3 家庭环境/氛围
家庭的环境和管理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你的家庭是否允许孩子表达情绪,还是全家都只讲道理,从不谈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
2.4 遗传学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代际创伤。遗传跟基因无关,而是与环境因素有关。比如,文化大革命的创伤或是现在的学习压力,这些环境因素会带来创伤。我有一个个案,他是他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碰到唐山大地震,所以唐山大地震对于怀孕的妈妈来说是个创伤。孩子在母腹中也感受到了紧张的氛围,因此,这个孩子后来有很多心理恐惧和阴影,很可能是妈妈受到环境的影响遗传给了小孩,焦虑的妈妈带出了焦虑的孩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四川大地震,父母在那段时间那个环境因素中的焦虑和创伤都可能传递给孩子。这属于遗传,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
2.5 社会文化因素
我们中国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社会文化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相比之下,国外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品格,也重视学习,还重视生活技能,比如是否会做家务,男孩子是否会修理东西等。每个社会培养孩子的重点不同,我们真的是学习从娃娃抓起,让孩子压力特别大。
2.6 生活事情压力刺激
生活事件的刺激,比如搬家、转学、亲人去世、宠物去世、父母离婚等,好多的事件都会造成孩子的压力。
2.7 青春期
青春期的荷尔蒙变化本身就是一个情绪混乱的时期。
2.8 情绪回避
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回避情绪,这些问题将更加复杂。
2.9 家长改善这两个因素可以事半功倍
这么多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其中有很多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比如孩子天生的气质就是高敏感的,进入青春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生活压力不是我们造成的,社会因素更不是我们造成的。
在众多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中,有两个是家长可以帮助改善的:家庭氛围和情绪回避。这也是我们在为青少年提供咨询时很希望家长能够学会的。如果家长能够配合咨询师一起在这两方面有所改善的话,效果会事半功倍。在孩子康复的过程中,因为家庭氛围的改变,因为父母学会接纳情绪,孩子终于可以表达情绪了,就开始从情绪回避逐渐走向情绪表达,从情绪地图里的防御状态移到抑制性情绪,甚至能够移到自由表达情绪。
我以前接待过的一个抑郁的孩子,他是高中生。他的妈妈对心理学很有兴趣,常常与我讨论孩子的变化。我们在咨询过程中会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他最愤怒的事是什么?最伤心的事是什么?然后我们告诉孩子,这些情绪可以在咨询室里处理。比如,他对爸爸非常愤怒,我们会让他假装爸爸坐在空椅子上,对爸爸表达:“爸爸,我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本来这是在咨询室中进行的情绪表达,孩子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后,回家后受不了,真的对爸爸发了一次脾气。
孩子的妈妈向我抱怨:“唉,怎么回事?咨询越做越糟,他这个礼拜回家发了好大的脾气。”我解释说,其实这个孩子本来是抑郁的,抑郁的原因就是情绪都压在心里,有很多怒气无法发泄,所以他攻击自己,变得抑郁。一个抑郁的孩子终于敢在家里发脾气了,这是进步,说明你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变得安全了。他本来是逃避情绪的,现在不再逃避,敢于表达情绪了。
通过改变家庭氛围和减少情绪回避,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这不仅对孩子的康复过程有帮助,也对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有积极的影响。
我常常说,情绪释放就像排毒一样。孩子本来是压抑情绪的,现在能够把情绪释放出来,其实是一个进步。当然,你不希望孩子变成随处乱发脾气的人,但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情绪压抑得太久,刚开始练习释放时,他可能还无法完全控制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主要是对着爸爸发脾气。
根据我的经验,每次给青少年做咨询,如果家长能够配合,孩子都会好得很快。因为孩子最希望的是家庭氛围的改变,他们需要的不是咨询师,而是家长终于理解他们了,家长终于容许和接纳他有情绪了。所以家庭氛围的改变,父母不再逃避情绪,孩子可以表达情绪,这是对青少年帮助非常大的两个因素。
3. 关注情绪的五道门
“关注情绪的五道门”是一个实用的方法,不论是对孩子还是配偶都可以应用。基本上有五个步骤:
(1)看见:情绪不一定要对方说出来,你要能够观察对方的表情,看见他的肢体语言,还可以听他的声音,也可以用身体去感觉。
(2)标明:看见对方的情绪,帮助他把情绪说出来。
(3)认可:这是最难的一步,尤其是在对方有负面情绪时,认可他的情绪。
(4)需要:在认可情绪后,询问对方的需要。
(5)行动:根据对方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这五个步骤里面,最难的就是第三步,对咨询师来说也是很难的。
3.1 共情的认可/确认 (Empathic Validation)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事先采访了我们的两位志愿者,其中一位是听众,她说她的孩子今年19岁,刚刚去美国读大学。她发现每次和孩子通电话或视频时,孩子很容易突然爆发出很大的情绪。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会发现孩子突然情绪爆发,尤其是已经19岁的孩子。父母常常感到不知道如何应对。
我采访了这位听众,了解了一下情况。基本上,每次听到孩子有情绪时,家长会感到很紧张和焦虑,就想赶快把孩子的情绪压下去。通常家长会选择用讲道理的方式,但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生气。
我先举个例子:假如你的孩子考试回来,说:“我今天数学考了89分,好生气。”请问你会怎么回应?我想先问问大家,可以用文字回答或打开麦克风说一下。
有人说:“生气什么呀?”这是想了解原因,想了解为什么生气,家长会探索,很好。有位家长说:“没事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很重要。
大家看一下,当孩子说:“我今天数学考了89分,很生气。”有些家长会去了解为什么生气,这是对的。然而,当有位妈妈说:“没事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请问这是妈妈的感觉还是孩子的感觉?这是妈妈的感觉。我们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在这里,没有去体会孩子的感觉,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去回应。妈妈说“没事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而孩子心里却想:“你觉得没事,但我觉得有事。”这是我们很容易犯的第一个错。
现在,我来挑选一些有问题的回答进行讨论。还有一位说:“考89分很棒了。”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合适的回应。我知道你是想做个好妈妈,想鼓励孩子,但“很棒”是你的感觉还是孩子的感觉?这是你的感觉。我们要非常小心,不要用自己的感觉去覆盖孩子的感觉。如果没有理解孩子为什么生气,而是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感觉去覆盖他的感觉,孩子就会觉得特别不被理解。
还有一个回答是:“为什么生气?考得不错啊!”听起来好像是觉得他生气是不对的,因为你觉得他考得不错,但问题在于考得不错是你的感觉,而孩子觉得很生气,这才是重点。
还有妈妈想安慰孩子:“有的学生还没及格呢。”虽然家长是想安慰孩子,但这种说法实际上不会让孩子感到被安慰。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
还有:“考得不好一定很难过,但这个89分已经很不错了。”这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仍然是你的感觉。
“可以告诉妈妈为什么生气吗?”这种回应很好。
有人猜测:“你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而难过吗?”
我用这个例子来展示一下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我们想做好妈妈,但我们做的事情往往是错的,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认可孩子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所以,我要给大家一个公式,这个公式其实很难做到。
对情绪的认可一共有六个等级,意思是说你只要做到任何一步都是好的,但你可以尝试更多的步骤,也可以一步一步学习。
第一步是就是刚才有人说的,”考 89 分为什么生气呀?生气的原因是什么呀?可不可跟妈妈说说?”这表明你愿意聆听,对他感兴趣,对他的情绪好奇,并想要了解。这就是第一步。所以,请大家记得,不管是配偶还是孩子向你表达一个情绪,不要立刻用自己的想法去回应,也不要急于鼓励他们“没事,这已经很好了。”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想法。要记得所谓共情,就是理解对方的情绪,并帮对方把情绪表达出来。怎样理解对方的情绪呢?首先你要感兴趣,要好奇,请他们多说一点,你专心听。这就是很棒的第一步。
有了第一步以后就会有第二步。你听他讲完了,就把他讲的东西回应给他就好,真实反映他所说话语的重点,不带评判,不要说“这已经很好,干嘛要生气?”这样说就意味着你认为他生气是不对的。所以不带评判,就把他说的话真实地反映给他,然后问“我这样说对吗?” 这个很重要。
如果能做到第三步就更好了。尝试读出孩子内心更深的情感,猜测造成他们情绪的想法和感受。这就是6个等级里的前三步。
3.2 实际案例:孩子刚去美国一个月就想回来
今天下午我访谈了一位家长,她的儿子19岁,刚去美国读书才一个多月。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听到孩子说:“我真不喜欢住在美国,我好想念中国,我好想回中国。”妈妈一听就紧张了,感到焦虑和害怕,于是开始跟他讲,如果你现在才去一个月想回中国,会有哪些缺点。妈妈因为担心,所以就想赶快把那条路堵住,于是孩子很生气。
所以,我今天下午让这位妈妈扮演她的孩子,而我来采访她。
我问这位妈妈扮演的孩子:“听你妈妈说,你去了一个多月就不喜欢美国了,你可不可以说说你为什么不喜欢美国呀?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第一步,表现出我对孩子的情绪感兴趣和好奇。
孩子说:“美国的东西好难吃。”这个孩子蛮重视吃,蛮喜欢吃的,美国东西好难吃。第二个原因是他说那些同学都好开放、好大声,这个孩子是敏感型的,“好大声”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第二步,我的回应是:“所以你去到美国,吃的东西也不好吃,跟同学也处不来,一定会让你觉得蛮孤单的,吃不好就很难受,再加上没有朋友,那确实是会很想家,会很不舒服。” 我其实就是根据他所讲的去核对。
妈妈扮演的孩子说:“对。”因为我跟他这样聊,妈妈扮演的孩子就讲得更深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本来我的篮球打得很好,在原来的学校我是篮球队的队长。我以为来美国一定能加入篮球队,结果没考上。”
我回应:“那这真的很严重。本来你是篮球队的队长,这是你引以为傲的的一个自我身份认同。你以为到了美国还能继续,但没想到我们亚洲小孩到了美国,碰到那些高头大马的外国人,好像失去了优势,没考进去。这个打击太大了!是不是让你好像失去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这其实蛮严重的。”
那个妈妈就点点头,说:“嗯,好像是。”
我们对他所讲的表面现象感兴趣,这第一步只需要你能够聆听。第二步就是共情了,就是把他讲的反映给他,而且你是同情他的。“对,就是说去到美国后,那里的食物和中国食物比起来,当然是不好吃嘛。然后又没有同学,很孤单,吃的还不好,当然难受,当然想家了。”这就已经是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乡情绪了。然后他就会讲得更深,你就能听到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就已经了解了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很大的失望和失落。我是谁?我一个中国小孩,去了美国,失去了我的强项,失去了我在篮球上的归属感,英语肯定也没有他们好,交朋友等等都很挫败,难怪你想家。
所以重点就是,你如果能够和孩子探索到这里,下面的3句话都是共情的认可。你可以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的反应是正常的,所有的中国孩子去到美国,真的会觉得美国的东西不好吃。如果又没有交到朋友,本来自己很擅长的东西在那里却没法完成,那肯定是很失望的。我能理解为什么你这么想家。” 或者你说:“噢,难怪你觉得不喜欢美国,难怪你想回中国,因为……”关键词是“难怪你”的感受和行为”,然后要把原因讲出来:因为美国的食物真的不好吃,跟中国食物比起来差很多。我还问他“你特别想念什么食物?”他说红烧肉。我说:“对啊,美国就只能吃披萨那些东西,所以难怪你想家,难怪你觉得在美国不适应。除了食物,还有朋友,更重要的是你引以为傲的东西在那边没有办法发挥。换了是我,我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按照第4、5、6这几步的方式跟那个妈妈说完以后,我问她:“如果你是孩子,你听我这样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她说:“觉得好像被理解了。被理解以后,好像思乡的情绪反而降低了,也许我在美国可以再忍耐一下,再看看。”
后来我就问这位妈妈:“为什么当时你会急着跟他讲道理,叫他不要回中国?”她说:“因为我担心如果顺着他讲的话,他就更想回来了,那怎么办呢?”我说:“那你刚刚是不是体验到,当我真的认真听你,并且共情你的感受时,去同理说‘对呀,其实你这种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你想家是很正常的’,再问他的需求,比如说是不是很想吃红烧肉?你放心,你回来的时候妈妈一定做红烧肉给你吃,或者妈妈带你去吃最好吃的红烧肉。其实孩子真的就是需要发泄一下他的情绪。如果你能够接纳、认可并且理解他,其实那个情绪就下来了,他就能够继续努力了。”
3.3 简化版共情的认可
这六个等级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六个步骤。我再给大家一个简化版。为什么我们做不到?通常我们是在第一步之前就失败了。我问那个妈妈:“为什么你这么急着要封住他回中国的路?”她说:“因为我担心他越想就越不愿意待在那边了。”所以我们的焦虑和想法会阻碍我们去理解和倾听孩子。在想要共情别人之前,你要做到的第0步是先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先放下自己,才有能力和空间去专心听对方是怎么想的。很多人在实际练习时发现这一步最难。比如说,我们听到孩子考了89分,觉得好生气或者好难过,你就想:89分为什么要生气?赶快鼓励他吧!你已经假设89分不错了,所以没有办法好奇地、感兴趣地听听他为什么对89分生气。因此,我们的想法和焦虑会阻碍我们的共情,所以这一步是一定要先觉察的。
当你能够放下自己的想法和焦虑以后,才能好好地倾听。简化版的步骤不用这么复杂,你就是听完以后,第一,真实地反映,不带批评,然后说:“噢,原来如此,怪不得你有这种感觉。因为……”,就这样简单的三步也可以。这是今天给大家的一个最重要的练习,希望大家回去可以练习。
当你能够看见情绪,标明情绪,又能够认可情绪以后,接下来就是问需求了。其实当你真的去问孩子:“你现在需要妈妈帮你做什么?”孩子可能会说:“不用啊,其实你听我说就好了。”或者说:“我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去吃某家的红烧肉。”那也是可以的。或者有什么行动,比如妈妈要不要给你寄一些中国的零食等等,这些就比较好解决了。重点在于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没有被接纳、没有被认可时,你想要说服他,想要讲道理,你的焦虑只会让他更生气。这种生气就是我所说的不好的激发情绪。本来他处于一个很脆弱的状态,很伤心、失望,需要安慰,结果你却在讲道理,那他就更生气。这种生气让妈妈不知道怎么应付,冲突就升级了。
4. 咨询师的共情刻意练习
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咨询师的共情刻意练习。虽然这是针对咨询师的,如果你们有兴趣也可以购买来练习。刚刚有人问我,EFT是什么流派?EFT是情绪聚焦疗法,属于人本流派。因为每个人都有认知、情绪、身体和行为,如果你对EFT有兴趣,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些书单,是给咨询师的书单。
首先是《情绪聚焦疗法》,今年才翻译过来,是EFT创始人格林伯格写的。然后是《治愈情绪痛苦》,这本书去年还得了奖,是第二代学者,他的徒弟中的一位大师写的。接着《探索情绪痛苦》是他的中国弟子,也就是我写的。最近今年还出了一本《情绪聚焦疗法的刻意练习》,是他得意弟子的作品,我称之为“内功心法”,因为共情其实是一种内功。对于学习做咨询的人来说,共情是内功,而治疗的干预方式是外显。内功是最重要的。
在《情绪聚焦疗法的刻意练习》这本书里,会教大家12个必要的技能,还有两个综合练习。这12个技能中有11个是与咨询师的状态有关的,只有一个与椅子任务有关。我刚才教大家的是第三个技能,即共情的认可、肯定和确认。这是最难的。
4.1 回应者的自我觉察
有一招大家可以学习的,就是咨询师的自我觉察。不管是配偶之间还是跟孩子之间,当别人跟你说一些话的时候,其实你不用回应,你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来回应。咨询师以及所有的助人者,都要先能够觉察到当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激发了我的什么感觉。你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反应,然后把你的身体反应告诉对方。
比如来访者很紧张地跟你说:“来跟你做咨询,我觉得很兴奋,也有点紧张,因为我从来没有咨询过。”助人者可以不用直接回应她的问题,而是用自己的感觉说:“当你说你很紧张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胃也揪成一团。”或者“我感觉到我的胃里也有反应。”你可以把你的身体反应告诉她。
如果把这个应用在家里,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其实你也不用去讲道理。你可以说:“当你发脾气或者当你讲到你在美国很不适应、很想家的时候,妈妈听了心里也有点心酸。”或者:“妈妈听了心里也有点着急,或有点焦虑。”你讲自己的身体反应,孩子反而不会生气,因为你只是在表达自己听到他的话后的感受,而不是在说他或讲道理。这反而不会让冲突升级。
在咨询中,助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反应来回应来访者,这样可以将对话从头脑引向情绪,再引向身体。
比如,来访者说:“那天我在跟我的狗狗一起玩,我突然意识到我有多爱它。它陪我度过了所有困难时期,真的很难想象没有它我该怎么办。每次我难过、焦虑或自我批评的时候,它都知道,并且陪伴着我。想想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它这么无条件地陪伴我。”
当你听来访者说这些话时,你可以回应:“我听你这样讲时,我的胸口感觉很温暖。”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共情。
4.2 三个回合示范刻意共情
现在我请Jane和Abby来做一个示范。现场有很多咨询师,如果你们想练习这个刻意练习,我们可以做个示范给你们看,也可以购买相关书籍进行练习,如果自己不会的话,我们也有刻意练习的课程可以参加。现在我来示范一下。主持人Jane扮演来访者,Abby扮演咨询师。
回合1:
我们先用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访者很紧张地说:“今天是第一次来做咨询,我觉得有点紧张。”Jane扮演的来访者对Abby说这句话。Abby听完后,用自己的身体感觉来回应,告诉她你听到这句话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Jane:“今天是第一次来做咨询,我觉得有点紧张。”
Abby:“我听到你这么说时,我感觉胃里好像在搅动,心跳也随着你加速了。”
回合2:
第一次我们是看剧本的,所以可能没有很投入。现在我们再来第二回合,这次Jane要更投入一些,把情绪带入到你的剧本中,再讲一遍。Abby根据她现场的反应,感受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再回应她。
Jane:“咨询师你好,我是第一次来做咨询,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所以有点紧张。”
Abby:“谢谢你非常坦诚地告诉我你的情绪,我也感受到了你有一点紧张。我的内心也在跟着你一起律动。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能有更多更好的互动。”
Jane,你自己有什么感觉吗?这次和上次有什么不一样?
Jane:“其实我上一次是真的紧张,不知道自己该讲什么。反而这一次,我有点把自己带入一个真实的来访者角色。我想象这个来访者第一次见咨询师,不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可能会很诚实地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是的,而且你说话的速度也变慢了,更投入了。Abby,你第一次和第二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Abby:“第二次我也感觉更投入了。第一次感觉像在念台词,但第二次我能感受到Jane的情绪。其实有一个点让我蛮感动的,作为初次来访者能够这么坦诚地展露她的情绪,而且她有自省的能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觉得自己是和她一起律动起来的。”
是的,所以你就很自然地感谢她的坦诚。这都是很真实的。
回合3:
好,我们可以再练一次,第三次的时候脱稿进行,场景就是Jane第一次做咨询,然后表达你的感受,Abby顺着你的感觉来回应。
Jane:“咨询师你好,我是第一次来做咨询,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觉得有点紧张。我很需要你帮助我一下,或者告诉我其他的来访者是怎么样的?我觉得有点忐忑不安。”
Abby:“谢谢你给我这样的反馈。我从你整个的身体感觉中,特别是你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你的一些紧张。希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能够一起合作,完成咨询。好吗?谢谢。”
Jane,你对Abby给你的回应有什么感觉?
Jane:“我觉得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咨询师的话,她让我觉得心里会静下来,因为她的语音语调很平稳,而且很有亲和力,确实可以缓解我的一些紧张。但我觉得我里面还有不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的那一小部分,其实挺期待她能给我一点提示,比如说‘没关系,接下来我会带着你,按照我们的安排进行,你放心跟着我走就好了。’我有点期待这个回应,但好像没有得到足够的信号。这是我真实的感受。”
所以情绪的背后还有需求,对不对?你的情绪得到了回应,但你的需求好像没有得到回应,这很真实。没关系,你可以提出来,她就会继续回应你的需求。谢谢两位。
我做这个示范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刻意练习是有效的。平时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共情,但书中有很多案例,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练习。你需要一个伙伴和一个督导,三个人一起练,从念剧本到慢慢投入情感,再到脱稿,会比较真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去体会对方说什么会让你觉得舒服或不舒服。在这种刻意练习中,你的共情技巧会越来越提高。
5. Q & A
Q1:如果听到对方产生情绪的原因,觉得很难认同怎么办?比如,有朋友对自己的配偶感到很愤怒,甚至苦毒,但作为清楚事实的朋友,实在觉得被吐槽的对方很无辜,而吐槽的一方非常自我,甚至有不符合道德的地方,会担心如果顺着她说的去认同她的情绪,她会更加觉得自己有理由苦待自己的配偶。
陈玉英教授:这个担心是蛮普遍的,但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我们以为认可情绪或接纳情绪就等于认同他的想法。比如,一个孩子说:“我不想待在美国了,我好想回中国。”妈妈担心如果顺着他,认同他的情绪,是不是他就真的想回来了?所以大家的误区在于,认可情绪不等于认同他的想法。情绪就像潮水一样,如果你不接住它,它就会泛滥。大禹治水的道理在于,接住情绪,让它流出来,情绪过去了,他反而会觉得好了。
因此,认可情绪不等于认同想法。当闺蜜跟你吐槽她的配偶时,你要能够分清想法和情绪。你认可的是她的情绪:“哦,你觉得好生气或你觉得好受伤,因为……”那个“因为”只是她的理由。我们认可的是她的情绪,而不一定是后面的想法。她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合理的,但因为她认为那样,所以她有受伤的感觉。我们是认可她的情绪,而重点是了解这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因此,我们关注的是情绪和需求,而不是去处理她的想法,因为想法有对错之分,而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情绪是和需求挂钩的。那要怎样解决这个需求呢?如果老公不能满足你这个需求,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需求呢?这实际上是把她带离她原来很执着的那个点。
Q2:请问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是高敏感型的孩子?
陈玉英教授:高敏感型的小孩从小就能看出一些特征。首先,他们通常非常善良、有同情心,对情绪特别敏感,不只是对情绪,整个人都是敏感型的。我有一个男性的个案,他小时候打针时觉得很痛,哭了起来。但大人却说不痛,男孩子不哭,这让他很困惑。他明明觉得很痛,但被告知不痛,是不是他的感觉是不对的?或者哭是不对的?敏感型的孩子感受比我们敏感很多,所以我们常觉得他们太爱哭,太作,或太过敏感,可实际上他们真的有这样的感觉。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感觉去否定孩子的感觉。敏感型的孩子通常很善良、有爱心,非常乐于助人,对情绪非常敏感。你的脸色稍微变化,他们就能马上察觉出来,情感也比较丰富。通常他们在艺术创作、音乐艺术等方面比较有天分。
敏感型的小孩是怎么来的?是遗传来的。敏感型的孩子一定有一个敏感的爸爸或妈妈。你可以看看你和你的配偶中有没有一个是属于敏感型的。敏感型是遗传的,这是一个判断的方法。
Q3:当孩子发脾气时,妈妈用自己的感受去回应,说她感到很不舒服、很伤心,孩子就说你在道德绑架他。问题出在哪里?
陈玉英教授:这有一个误区,问题在于,我们刚刚练习的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对方的感觉,而不是说自己的感受。比如,来访者说第一次做咨询很紧张,咨询师回应:“你觉得很紧张,我也感觉到心跳加速。”这是在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对方的感觉,是用身体给他共情,而不是说:“你这样做让我很伤心。”这样的回应确实会让孩子觉得被道德绑架。共情是先去理解对方的情绪,无论是用情绪还是用身体去感知,都是先把他的感受说出来,而不是说自己的感受。
Q4:情绪会带动身体,那处理的时候是需要从身体着手还是从情绪着手?
陈玉英教授:都可以。一般来说,如果对方能够很直接地告诉你是什么情绪,那我们就已经找到情绪了,接下来就要去找需求了。但是有很多人对情绪不敏感,对这些人我们可以从身体着手。比如,他说“我很伤心,我很生气”,但他是笑着说的,这说明他没有真的感受到这些情绪,他和自己的身体是隔离的。我们可以刻意地问:“当你说生气的时候,你的身体哪里感受到生气?”或者“你说你很难过的时候,你的身体哪里感受到难过?”这样可以帮助他把情绪拉回到身体,因为身体不会说谎。如果一个人没有与自己的身体连接,他讲的东西就只是停留在头脑里,不能真正感受到。所以,对于情绪不敏感的人,我们引导他们关注身体;对于情绪敏感的人,则不需要再引导他们关注身体。
Q5:如果孩子的情绪看起来不合理,该如何表达共情呢?
陈玉英教授: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不应该急于判断情绪是否合理,而是需要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所有情绪的背后一定有原因,当你找到原因时,可以说:“哦,难怪你有这种感觉,因为……”当你觉得情绪不合理时,你已经在进行判断了,是按照你的价值观来判断,你没有去探索他为什么有这种情绪,这是我们需要打破的第一关。
Q6:为什么陈教授说认同是最难的?难在哪里?在简单版中看到最难的是在第一步之前,困在自己的焦虑中,无法产生好奇。请陈教授解答一下。
陈玉英教授:克服自己的观点确实很难,但即使克服了观点,难点还在于,当情绪看起来不合理时,如何去共情?或者我共情他了,不就是认同他了吗?所以难就难在我们总以为如果我认可他的负面情绪,等于是在支持他更多地发泄他的负面情绪,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一个误区。当一个人的负面情绪被认可和接纳后,他的情绪反而会消退。
还有就是我刚才用考 89分的这个例子所带出来的,我们善意地想把人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比如告诉孩子“89分已经很好了”,但这不是他需要的。他需要你理解为什么他对89分感到生气。这就是难点,难点在于这与我们的直觉常常相反,是我们中国父母常常犯的错误,我们是好心办了坏事。难点在于这是很容易让你掉进去的一个坑,这是我指的难点。
Q7:请问EFT情绪疗法和聚焦取向疗法有什么异同?
陈玉英教授:聚焦取向疗法是聚焦于身体,是一个流派;而EFT情绪疗法是整合人本、格式塔和聚焦这三个流派,站在这三个流派的肩膀上,是一个关注情绪的短程疗法。这只能简单地说,因为今天主要是面向大众,希望大家不要害怕情绪,学习去倾听和理解。如果能够去认可孩子的情绪,你可以回家按照我今天教的方法试试看会有什么效果。
Q8:请问来访者说了一件事情,咨询师感受到了很多复杂的情绪,这时候应该怎样回应来访者?
陈玉英教授:作为咨询师,你需要先分辨你感受到很多复杂的情绪,是来访者的那个事件勾起了你的情绪,还是他的情绪。如果分辨不清楚,你可以先问他:“当你说到这里的时候,你此刻是什么感觉?”如果来访者说不清楚,你可以说:“听起来有很多种复杂的情绪,那现在最鲜活或你觉得最明显的是哪一个情绪呢?”我们要帮助来访者把复杂的情绪抽丝剥茧地分解出来。确实,很多时候情绪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多种情绪混合在一起,比如生气、难过、羡慕、嫉妒、恨等等。有复杂的情绪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复杂的情绪开始分解,问他现在最明显的第一个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如果是生气,可以问:“你为什么生气?”让他梳理出情绪背后的原因。然后问:“生气这个情绪下面还有什么情绪?”“生气下面我主要是很难过,我难过是因为……”先了解情绪因为什么而产生,然后了解我的需要是什么。每一个情绪后面都有个需求,了解情绪是为了找到背后的需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Q9:共情和同情的区别是什么?
陈玉英教授:同情是对他人的一种怜悯,而共情是理解他人的心情。我们常常比较容易以自己为中心,不管给别人同情,或给建议,或想把人“捞”起来,这些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在关系中,我们最需要的第一步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你为中心,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但凡你要讲出来的话,是属于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要给你的建议,你要发表观点、想法或建议,请你都先放下。我们的第一步,是关注你的感觉是什么,我猜你的感觉可能是什么,第一步先以对方为中心,这就叫共情。
同情是我想给你的,凡是以我为出发点的,可能都不是人家需要的。我们要先理解他是什么感觉,他需要什么,而且要接纳他,他有这些感觉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好奇心。这整个探索的过程很重要。今天主要是分享这个概念给大家,特别是对于孩子。我们总以为我是大人,知道什么对孩子好,就想把我们的东西给他们。可是孩子越大,这种方法就越行不通,因此我们一定要开始学习。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情绪?我很好奇,我想了解,了解之后替他说出来,让他觉得我懂了。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你就这样做,你的孩子情商会很高,因为他的感觉被你说出来了,他也学会了表达,越来越会表达,就会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小孩。在社会上成不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非常重要。
共情的功夫也能促进婚姻关系、职场关系,所以共情非常重要。咨询师对来访者最重要的就是共情。如果你能学会一点点咨询师的共情技巧,对你的人际关系将有很大帮助。今天我只是给大家浅尝辄止地分享,选择了一个我们常常犯错的技巧分享给大家,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先去好奇对方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哦,你这样想,难怪你有这种感觉,我懂。”今天只学这一招,回家试试用。
Q10: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的对象就是父母。很多父母在问,高中生孩子不愿意学习,大学生孩子有强迫症,这时候家长怎么去共情和引导?有没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家长不被孩子的情绪勾住,还能够共情孩子?
陈玉英教授: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那个认可孩子情绪的第零步。当我看到孩子的某个动作时,我就已经感到焦虑了。所以家长首先要先照顾自己,理解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焦虑。从家长的角度,如果不去找咨询师的话,可以进行自我分析。当你看到孩子学习不好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内心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什么?可以自己探索一下。我们碰到很多家长,通常他们内心的声音会说:“完蛋了,你再不管他,他将来就会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大学,将来就要扫大街。”家长有很多内在对话,是在自己吓自己,所以你必须立刻阻止他。
比如我刚刚讲的那个例子,孩子开始抱怨说不喜欢美国,想念中国,家长自己就会想:“糟糕了,他又来了,千万不能让他继续下去,如果这样,他真的要回来怎么办?”其实我们有很多自我对话在吓自己。
像我刚刚说的那个例子,孩子不好好学习就会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将来就要扫大街。这个声音可能是你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这样对你说的,这是代际创伤。我们小时候经常被这样恐吓,现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内心那个小时候最讨厌的声音就又出来了。于是我妈妈对我做的事情,我现在也继续对我的孩子做。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我的焦虑没有解决的话,我一定会把这个焦虑传给孩子。
所以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去学习。现在有很多家长的训练班,家长教练堂是一个可靠的选择,它涵盖0-6岁,6-12岁,12-18岁不同阶段的课程,你可以根据孩子的阶段去学习。社会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课程,大部分都是教家长如何先理解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家长照顾自己,让自己成长,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包括我今天访谈的几位家长,他们都是因为开始学习心理学后才觉察到,原来自己这样对待孩子是不对的。他们都在改变中,因为他们的改变,孩子感到越来越安全,现在也会跟他们说一些心里话了。现代的家长必须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家长。时代不一样了,孩子的需求,特别是情绪需求也不一样了。因此,投资自己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妈妈会给三代人带来祝福,祝福你的孩子,祝福你自己,还会祝福你的父母。
Q11:有时候我和孩子共情,他回答说:“你越说我越难受。”是哪里出了问题?”
陈玉英教授:其实不一定是有问题。如果你共情他,结果他越说越难受,这可能说明你真的说到他心里去了。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共情是有效的,孩子会愿意跟你说越来越多。所以,越说越难受,代表他的情绪被你唤起,这不一定是坏事。你可以告诉他说,难受是可以的。然后问他:“你需要什么?你需要妈妈现在为你做什么?”他可能会说:“我需要你抱抱我。”不要再说了,抱抱他,那就是他的需求出来了。正如之前示范的那样,一旦情绪出来,需求也会跟着出来。所以你不用刻意去探索,当孩子已经难受时,就问他:“你现在需要什么?你需要妈妈做什么?”这时候,他可能真的需要一个拥抱。所以,在情绪被唤起后,接着就问他的需求。
本文章/视频中嘉宾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嘉宾本人的立场,并不代表本学院的官方立场或观点。学院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鼓励多元和包容的对话,但不对嘉宾提供的相关信息、数据或结论的准确性、完整性或适用性负责。读者应自行判断并评估内容的可靠性,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意见。
- 哥伦比亚国际大学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客座教授
- 上海和睦家医院心理咨询师、上海活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博士
- EFT国际协会认证治疗师、督导师、培训师,中国培训与认证机构负责人
-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前“亲密之旅”培训师
- 著作:《探索情绪痛苦——以EFT为基础的整含心理疗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