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华教授 | 跨越焦虑:从HR视角探索现代职场与MBA教育的交汇点

编者按

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夏季学期MBA招生宣讲会上,黄国华教授作为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领域深具见解的学者,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面对职业生涯中的疲惫与焦虑?

我们应培养哪些核心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为何稳固的价值观、明确的使命感及个人天赋对于职业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黄教授指出,我们不应成为单纯的信息搜集者,而应追求深层次的意义。她还强调了培养情绪智慧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情绪建立自我与他人的联系。这些建议不仅为理论提供指导,也为实践提供启示。让我们一同来阅读黄教授的分享,探索在当代成为优秀人才的关键。

大家好,我真是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来有一点点分享。刚才在听陈洁老师和邵老师分享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慨,我们三个虽然没有一起讨论过我们要说什么,但是我们要说的东西真的很像。 

我是在MBA 项目里教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的,我今天想跟大家从 HR 的角度来分析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未来的人才可能是、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我们就知道怎么样去投资、培养、发展自己,成为未来或者是当今所需要的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当中,基本上大部分的课程都会涉及一个叫做“能力素质模型”的东西,所以我们非常基础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教学生去帮他们的企业、他们的团队去发展这样一个能力素质模型,就是Competency modeling。

做这个东西,大家会觉得好像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一些能力素质写出来,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在很多企业是做得不好的,但这件事情又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素质模型,才能知道我们要选什么样的人,去吸引、去招募什么样的人才,做什么培训,怎样评估他们的绩效,然后给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这都取决于我们这样一个能力素质模型。

在很多企业做不好这样一个东西,甚至是说在很多企业HR 做不好,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他们没有方法,因为方法工具多得不得了,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时候企业组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相信这对我们个人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缺乏能力,疲惫、焦虑,实际上不是能力或动力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够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同意我这个观察,就是如果一个人非常清晰自己要什么,他是不太容易焦虑的,即使他偶尔有一些情绪的起伏低落,也是比较容易恢复的。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初中,一个高中,最近高中的这个大儿子就开始有一点焦虑,可能是因为在学校越来越多地去讨论到以后要选什么专业,报读什么学校,他就开始有思考。

我常常告诉他们,你们的兴趣就是一个窗口,能告诉你你的恩赐是什么,你的天赋是什么。

他比较喜欢语言学,语言、人文这些方面,他有的时候就会跟我说:“妈妈,我觉得我感兴趣的、喜欢的这些东西好像不是特别适合我选课和以后选学校、选专业。”因为他看到周围的好朋友,那些男生,很多都是比较典型的有理科头脑的,他们很知道自己要去发展数理、编程这些方面。他就开始有一点小焦虑,不清楚,有点没把握。 

这个时候我知道他在面对一个价值观的冲突,所以我就思考到底我要怎么样跟他交流?所以我想到我在教学当中用的这个能力素质模型,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我们去问ChatGPT,或者去Google,未来或者是当今我们需要的人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想象大概会是一些什么样的关键词,就是很热门的数字思维能力、大数据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那我就想,对于我们的孩子,对于我们自己,在面对未来时,我们究竟是要什么样?有没有一个非常基础的所谓的能力素质模型?是在任何环境当中都是很重要的?我就用了这样一个能力素质模型。

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看着有一点眼熟?在座有做父母的,有没有参加过一个叫 6A 课程的?我就是借用了这个 6A 的框架,这个房屋的结构,来把我认为的几个非常重要的、在职场和在学校非常关键的能力素质展现出来。

大家可以看到我是把稳固的价值观放在地基的位置,目标使命是放在最高的位置。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基本的,我们有了一个稳固的价值观,知道我们到底要什么,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我们就可以去找到自己在哪一个专业,哪个方面有天赋,是 given 的,就是你有这个方面的恩赐,那你就可以在这个方面去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这两根支柱,就是两种的能力——思辨学习能力,就是今天陈老师和邵老师都一直在强调的,我们一定不能在现在这个社会做一个knowledge collector,因为收集信息我们不可能比机器做得更好。

我们要去分辨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是在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中有意义的,要在这方面有发展、有更新。

另外一个方面,我把情绪智慧力放在一个支柱的位置。我的观察是,包括我自己、家人、学生,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情绪管理者,不是说我们就不发脾气,很能忍耐,不是这个,而是说有情绪智慧,对我们情绪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每一种情绪它一定是被造的,一定有价值。情绪其实是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能够跟人有连接。

情绪其实也是一个动力,驱动我们去追求幸福感、价值感、意义感。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所有的这些专业天赋能力,最后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我们的人际连接来实现它的价值的,无论是去帮助别人,造就别人,去帮助我们的企业组织去实现它们的价值,最后都是通过人际的连接去实现价值的。

我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能力素质模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因为选择一个硕士课程,也可以说是我们生命阶段职业生涯管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当时加入Kepha学院这个中文MBA项目是邵老师推荐我的,我也是被邵老师提到的这个使命吸引的。我想Kepha MBA课程在这六个方面真的是非常清晰的。我的课程是在今年的5月,我还没有机会直接跟同学有接触,但是我在接触这个课程的管理团队还有任教的老师时,我真的是非常清晰地看到大家都是有目标带着使命来的,所以大家是同路人。

回到HR 的这个角度,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好像说起来非常的理想,但是我觉得这个理想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如果你们回到校园来学习,如果在这个校园的阶段都没有一个理想的话,那在实践上就更加不可能了。

我想我们有这样一个使命,我们可以吸引一批同路人,无论是现在在任教的,还是现在在学习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大家可以彼此造就,在MBA课程中共同成长。

注:文章中涉及的立场,仅代表嘉宾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学院的立场和观点。

作者简介
MBA 人力资源管理 客座教授
  • 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
  • 现任Kepha学院MBA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客座教授
  • 目前是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系副教授,教授人力资源相关课程
  • 研究兴趣包括工作场所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工作不安全感、组织中的情绪以及团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