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教授 | 竞争内卷时代,什么钱能赚/不能赚?

编者按

身处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内卷现象频发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金钱,作为现代社会中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拼搏、为之焦虑。在当下这个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哪些是我们必须持守的挣钱的“正道”?我们又该如何从一系列真实事件中去探索、了解、验证这些挣钱“正道”的智慧?当持守“正道”赚的钱少了,我们能怎样让自己感觉幸福? 

国际知名金融学者杨坚教授作客哥伦比亚国际大学Kepha学院 MBA商道论坛”把自己在专业上装备和洞见,结合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用大众化的方式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帮助大家在纷杂的时代下洞悉明辨财富经营之道,做财富的好管家! 

今天我要分享的题目《竞争内卷时代,什么钱能赚/不能赚?,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点看法。

1. 引子:君子爱财,须循正道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的竞争非常激烈,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升学,竞争都很激烈。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由于要养家糊口,各方面挣钱的压力非常大。在压力很大的时候,人们可能会为了挣钱而不顾一切,有时会有这样的冲动,觉得不管三七二十一,有钱我就都要去挣。 

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各种智慧,还是实际的金融市场发生的事情,都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有不顾一切挣钱的冲动,但必须遵循挣钱的正道。只有遵循正道挣钱,我们最终才能没有遗憾,并且能够留住钱。长期来看,遵守正道所赚的钱会更多、更持久,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实,我们中国的古训也这样讲,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在《论语》中也有类似的思想,后来被中国古代先贤凝练成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众所周知,犹太人在挣钱方面很有智慧,他们也有类似的古老智慧,说“那不按正道得财的,就好像鹧鸪抱不是自己下的蛋”,意思是如果你不按正道得财,这些钱财最终会离开你。虽然有时候不是立刻发生,但经过一段时间甚至较长时间,这些不义之财终究会消失。最终,那些不按正道取财的人会显得非常愚昧,因为他辛苦半辈子,结果钱财最后都没了。 

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古老智慧,都有类似的观点。 

当今时代也有很多头脑清醒的人也深谙此道,例如查理·芒格。在引用他的观点之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他。查理·芒格是一个很多人知道的人物,但有些人可能并不熟悉他。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会帮助我们对他智慧的见解有更深的感触。 

更多人可能听说过股神巴菲特,而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巴菲特的公司叫伯克希尔·哈撒韦,我们简称为伯克希尔。巴菲特这家非常著名的公司,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发布的信中,巴菲特称查理·芒格为公司的总设计师,用了“Architect”这个词。有些人把它翻译成缔造者。 

这家公司之所以取得成功,实际上是因为查理·芒格的思想和智慧的引领。伯克希尔获得了多大的成功呢?从1964年到2023年,这家公司的增长率达到了43,847倍。而与此同时,在美国体现大众智慧的大盘的增长是312倍,两者相差100多倍,由此可见伯克希尔公司有多么成功,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投资成功。按照GAAP计算,伯克希尔现在是美国净资产最高的公司。 

所以,查理·芒格是当代挣钱方面真正的大专家。他曾经告诉他周围的人,很多不走正道的人,比如骗子,他们试图通过歪门邪道来挣钱。“如果骗子知道当老实人也能挣很多钱的话,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当骗子了” 。

当然,事实上骗子可能还是会选择继续行骗。然而,芒格说他很认同巴菲特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走正道,路越走越宽。”他说“此言不虚”,这句话绝对是可信的,是非常有道理的。虽然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不同,所以能够挣到的钱也不同,但如果你走正道,最终你的路一定会比不走正道的人宽。从短期来看,可能不会赚得更多,但长期来看,最终结果会比不走正道的好。因此,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公司的角度,根据古今中外的智慧来看,真正能持久挣钱的方法是遵循正道。基于这个原则,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遵循正道,才能真正持久地取得成功。 

我接下来会通过金融市场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向大家展示一些关于挣钱和走正道的原则。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常识,但其实很多内容可以引申到更学术、更深刻的角度。从学术角度来看,今天讨论的问题,比如对MBA学生来说,是与实体公司或个人的资本预算(capital budgeting)密切相关的。 

如果不是实体公司,这些原则也与金融公司中的投资、决策紧密相关。所以,尽管我们讨论的挣钱的正道大多是常识,但其背后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因此,我非常喜欢查理·芒格的一句话。他活了近100岁,一生极为成功,特别是在挣钱方面。他说,所谓的常识,就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用英文的话来说,就是常识其实并不是那么常见,甚至有时很不常见,“常识并不常见”(Common knowledge is not that common.)。 

2. 走正道挣钱的基本原则

现在大家简单分享一些关于走正道挣钱的基本原则。 

2.1 挣钱的正道1:合法合理赚取钱财

第一个原则非常简单,就是要合理合法地挣钱。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有多少人连这个最基本的原则都不能遵守,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众多的麻烦。从合法的角度来说,你的工作和生意必须符合法律,这样你才能合法地赚取钱财。 

不符合法律去赚取钱财的,最简单、最明显的例子包括了电信诈骗。我们都知道,在缅甸有很多人被抓去或被骗去从事电信诈骗,这显然是违法的,给很多人带来了伤害。另一个例子是传销,这在中国一度非常普遍,但也是完全非法的。这些都是明显的反面例子。 

但还有许多不那么明显的例子。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微信还是其他消息来源,有许多看似合法的生意或工作,实际上是各种金融诈骗或庞氏骗局。这些骗局层出不穷,许多投资者因为不能有效分辨而上当受骗。 

合理合法地挣钱不仅是遵守法律的要求,也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利益的基本原则。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确保自己的生意和投资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 

很多人最终钱财鸡飞蛋打,因为他们最初被那些看似合法、但实际上是非法的项目吸引,想通过这些方式赚取钱财,结果却把自己的本钱都赔光了。这种例子非常多。在国内,这种情况更加容易发生,因为国内的法律和政策有时难免会滞后。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但在国内可能更为严重,法律和政策的滞后性导致人们在当时无法识别这些项目的非法性,直到事后才发现问题。因此,认真注意所参与的生意和投资是否合法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这是一个看似明显且基本的常识。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我们的挣钱方式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这样才能避免掉入陷阱,保护好自己的财产。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如果目前看起来没有违法,(我之前提到过法律可能会严重滞后,这种情况在所难免,)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难道我们就可以做吗?如何决定在这些领域里可不可以赚取钱财,有一个更高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不仅要符合法律,还要合理。我们谈到合理时,意味着要达到一定的道德责任标准。当我们考虑是否可以赚取钱财时,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避免陷入一个当时看起来不明显的陷阱。 

我最近看了一些有关巴菲特和芒格的资料,他们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极其成功。芒格自己也管理着另一家公司,叫做《每日期刊》。在股东大会上,芒格提到这两家公司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达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财富水平。他没有什么秘诀,只是遵守基本的道德和健全的常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他几十年的管理过程中,他一直非常强调这一点。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在很多地方,包括国内,很多人并不如此强调基本的道德和健全的常识。为什么很多人不这样做呢?这反映了虽然这些原则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并不容易,因为人在面临诱惑时,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容易陷入错误的做法。 

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州,现在种植大麻是合法的。我认识的一个人曾分享过,他有个做生意的朋友拉他一起去种大麻。幸好他的妻子阻止了他。后来回想此事,虽然在美国种植大麻是合法的,但在我们有一定道德标准的人看来,这依然是错误的。法律只是最低的底线,而道德的要求更高。实际上,美国的道德标准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堕落,所以即使越来越多的州允许种植大麻,从挣钱的角度来看,也并没有多大前景。 

在金融学术研究中,有一个概念叫“罪恶股”(sin stocks),指的是那些在道德上有问题的行业,比如博彩业,赌钱等等。在传统金融领域确认了这是一些与罪恶相关的行业。未来道德可能会继续堕落,不清楚大家是否还会强调这一点。但作为有基本道德标准的个体,我们应该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坚持一定的道德责任标准。 

还有许多行业处于灰色地带,因此更难以识别。这些行业在法律上似乎并没有严格的禁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电子游戏产业。这个行业可以赚钱,但许多孩子可能会因此陷入其中,浪费大量时间。另一个例子是比特币,在美国没有被禁止,在国内被禁止。比特币交易被认为类似赌博。因此,对于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业,我们也应该小心对待,因为这些问题不仅涉及道德方面,还涉及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经济学的原因。经济学上有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的概念。正面外部性意味着你的行为对周围的人有正面的影响和帮助,而负面外部性则相反,你的行为会给与其无关的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特别是在美国,他们的企业现在非常注重社会责任。事实上,在各个行业中,社会责任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很多研究只关注企业层面,但实际上在行业层面上,社会责任同样非常重要。因此,第一个标准是我们必须按照最低的标准行事,也就是从合法合理的角度去挣钱。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并不那么容易。我顺便再补充一点,比如比特币,现在是美国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投资工具。虽然它在赚钱方面有可能上涨,但也有可能暴跌。 

各个方面的这些因素说明,当我们面对各种去中心化的说法时,很多灰色区域的行业也会有一些听起来很好听的解释。因此,一个人需要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才能更好地识别这些问题。 

2.2 挣钱的正道2:诚实赚取钱财

第二个挣钱的标准也是我们老生常谈的,特别是在中国一直在强调这的一点,但很快我们就发现这并不容易实现,就是要诚实交易。即使你的工作或业务种类完全合法合理,满足了第一个标准,但在具体的交易行为中,你必须保持诚实和公正,这非常重要。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坚持住诚实和公正的原则,结果就栽了,造成的影响极其巨大,甚至整个公司百年老店一下子就倒掉了。 

我想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安达信公司。安达信原先在美国五大会计咨询公司之中在审计方面是做得最大的。然而,这个公司后来彻底不行了。这样一个很有名的会计咨询公司等于是烟消云散,靠着改名的方式保存下来,也退出了审计行业,原因是在2001年的时候,他在为美国当时非常大的在休斯顿的安然公司进行审计时造假,造假的事情在那年底爆出来以后,安达信就彻底退出了这个行业。改名后的公司在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大幅缩水,再也无法在审计行业立足。造假事件的导火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是因为安然公司位于休斯顿,而安达信在休斯顿主管相关审计业务的合伙人是最重要的领导,虽然他每周都参与学习道德相关的内容,但仅仅学习是难以提高个人道德标准的。最终,他们没能抵挡住诱惑。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再次强调了我们讨论的常识。虽然听起来容易,实际上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强调:如果不违背这些重要常识,不会引发的灾难性。 

刚才这个例子是美国的,也有点年头了。最近的一个案例发生在国内。根据国内媒体今年318日的报道,前不久恒大地产被罚款42亿元。罚款是现在罚的,但事情是在此之前就发生了,因为恒大地产在2019年公然虚报当期收入超过了50%,这是非常严重的,但更可怕的是审计机构普华永道,作为“四大”之一,普华永道在2020年对中国恒大的审计报告中发表了他们的意见——“无保留意见”,具体的意思就是在2019年恒大地产的年度报告和财务报告中,他们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可见恒大严重造假,而审计机构为了自己的审计业务,也没有诚实公正地尽自己的义务,报告真实情况。恒大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导致了巨额罚款,公司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接近破产的边缘摇摆,前景未明。 

我们可以看到普华永道这个审计机构跟我之前讲的安然案例比较相似。事实上,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因为我跟国内监管机构里面的人有过一些沟通,他比较清楚情况,说现在上市的财务公司造假情况是比较严重的,这是困扰我们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个顽症。然财务造假在哪里都有,美国也一样,但是严重程度可能没到最低。在会计研究领域有许多人研究如何识别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公司,显示出这个问题的普遍性。 

在国内,我注意到最近的媒体报道中提到新任证监会主席正在强化法律制度,这是非常正确的。回顾20162017年期间,我们与监管机构的一些沟通,发现国内对财务造假的法律制裁惩罚太轻了,难以起到遏制的作用。现在强化法律知识很好,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目前的惩罚程度比以前高了很多,但还没到令造假彻底致命的惩罚程度。而且仅有法律制裁也还不够,因为这牵扯到另外一个经济学原理,就是每一个良好的制度都伴随着一定的交易成本。虽然从理论上看,这些制度可能非常完善,但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其执行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这些交易成本与什么因素相关呢?我曾经查考过这个问题,根据一篇最早谈论这个问题的英文文章,交易成本从法律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与个人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中国股市的一大顽症是财务公司造假,需要严厉的法律制裁,但如果太多人去违反法律法规,执行成本会非常高。因此,只有当人的道德,尤其是公司高管的道德水平提升,使他们即使在不被立即抓到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违背道德良知而感觉非常糟糕,法律制裁才能起到更大的效果。 

此外,制度的有效性还与个人的声誉密切相关。在商业行为中,维持交易的公正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个人和公司声誉的长期投资。因此,从学术角度来看,道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支撑法律制裁并增强制度效果的关键因素。名声的重要性与文化及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无论是手艺人还是从事各种生意的人,如果个人非常重视名声,并且这种名声在社会中能起到很大作用,那么每个人就会更加谨慎,保持诚实的态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会说:在国内有很多专家说话不负责任。如果这些专家不考虑他们所说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就会出现问题。我引用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话来说明,一个人要有思想,名声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群人说话不负责任,随便乱讲,他们的话没有思想深度,没有洞见,还可能误导他人。这种行为在某些社会中可能无所谓,但在强调个人名声的市场中,比如美国,名声不好会严重影响未来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交易行为中保持诚实和公道,不仅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很大好处。这是一种正面的外部效应,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2.3 挣钱的正道3:拒绝高度投机赚快钱

我要分享的第三项原则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与实际情况有所违背,甚至违反常识,但我认为非常重要。这个原则就是在商业交易中,不要追求高度投机性或快速获利的做法。这样的挣钱方式虽然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实际上非常具有迷惑性。这种做法一开始可能看起来是合法的,我见过很多实例在初期都是合法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变成不合法的,而且在道德层面的认识也不清晰。乍一看,不一定是不合理的,但认真看,如果一个决定最终导致你身败名裂或下场悲惨,那么它肯定是不合理的。因此,这种投机性的做法迷惑性和破坏性都极大。 

在分享具体例子之前,我想先引用一句犹太人的古老智慧,这句话非常好地阐明了这个原则。在我三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犹太人的古老智慧在个人生活和投资决策上确实有很大的帮助。这句话英文是“Wealth gained hastily will dwindle, but whoever gathers little by little will increase it.” 意思是迅速得来的财富一定会很快地减少,而逐渐积蓄的财富会不断增加。我知道这与我们平时的看法很不一样,但我现在会通过实际的金融例子,展示这句话的智慧。 

第一个例子是安然公司。大家可能知道,刚才提到的安然公司在倒闭前一年还是美国前七大公司之一。那么,为什么它会陷入造假呢?因为当时公司在休斯顿,主要业务与石油和天然气密切相关。他们为了让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看起来更高,就将业务转移到一个他们并没有专长的领域,即天然气和原油等能源产品的衍生品交易。通过这种方式,账面上的资产看起来增加了很多,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公司的排名,但实际上是虚高的。 

结果由于追求这种虚高和快速成长,最终导致了公司的倒闭。如果他没有追求这种快速排名上升,他实际上至少可以生存更长的时间。实际上,这种情况一直在发生,包括在中国国内的一些企业也是如此。你会看到很多企业的主业是某个领域,比如房地产或者其他行业,但他们会引入很多与主业毫无关系的业务,自己也没有相关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就会出现很多造假的行为。所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警醒的。这是一个安然的例子。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另一个例子。我知道很多人非常喜欢炒股票,而且非常积极地参与。炒股票是好的,但我们现在炒股并不是投资股票,而是喜欢短期内频繁买卖。20世纪初,有一个华尔街的投机之王叫利弗莫尔,他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日内交易(Day trading)的代表人物,就是在一天之内完成买卖。Day trading要求每天的买卖都在当天完成,当然这与交易结算的T+1T+2密切相关。利弗莫尔在这一领域是顶尖的。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特点是做空。虽然在许多国家做空是不被允许的,但在当时的美国是允许的。他最著名的业绩之一是在1929年美国进入了经济大萧条,在股市崩盘期间,他通过做空在那次崩盘中净赚了一亿美元。 

利弗莫尔曾经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看起来他在投机生意上做得非常好,结果他最终的下场却是自杀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在后来的投资中失败,导致资本枯竭。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虽然他的投资失败了,但他实际上还剩不少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做投机这种生意,特别是像卖空这种操作,不仅需要正确的判断,还要承受巨大的情绪压力,因为你的判断往往与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同。所以,根据另一种说法,虽然他还有不少钱,但显然他的情绪状态非常不好,最终导致了抑郁。他在留下给妻子的纸条中写道:“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人生非常失败。”(I am a failure.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醒:千万不要进行高度投机。无论是通过卖空这种投机行为,还是像安然那样追求快速成长,都会给公司和个人带来巨大的风险和问题。 

第三个例子如果我详细介绍一下背景,大家会更吃惊。这例子中体现了很多隐藏的贪婪,我们要非常小心。这个例子讲的是一个叫比尔·黄(Bill Hwang)的韩国人,他不是中国人。他的故事,我参考了《第一财经》以及许多英文报道,包括路透社的多篇文章。我特意引用一些国内的来源,但也核实了许多英文报道的内容。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阅这些中文来源,比较容易看到。比尔·黄的故事是另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实际上,这告诉我们高度投机性的做法有多么迷惑性。根据《第一财经》和一些英文报道的翻译,这个人并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贪婪。他个人生活非常节俭,他周围的人说他是一个没有什么物质追求的人,与那些奢侈享受的富人不同。他住在一所与自己身价完全不匹配的简朴房子里,并且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捐献了很多钱,包括支持别人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这与我们的想象不太一样。不过,我先讲一下这个人在犯最大错误之前的一些经历,其实他以前已经吃过很大的亏。 

比尔·黄原先成立了一个对冲基金,大家都知道对冲基金是专门为富有的人服务的,而且根据美国的标准,对冲基金受到的管制相对较少,监管要求也比较低。因此,很多富有的个人投资者会考虑将钱投到对冲基金里。在2003年,他所经营的对冲基金主要侧重于亚洲股票的投资,包括中国股票。然而,他的基金因为内幕交易而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内幕交易是指利用未公开的消息进行交易,这是非法的,显然不符合诚实交易的原则。他通过非法手段提前获得这些消息进行交易,最终受到了惩罚。这一事件显示出,他的行为并不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赚钱原则之一:诚实交易。 

有趣的是,他的很多行为和我们中国的概念有一定的关联。比尔·黄早期的问题是他的老虎基金利用内幕消息操作香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票。他被发现后,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香港有关部门停盘,他的基金也因此破产。然而,根据很多报道,包括《第一财经》,他在2003年破产后进行了反思,从信仰中寻找答案。 

尽管如此,他在重新成立对冲基金后,依然没有彻底改变错误的行为。他的新对冲基金最终引发了巨大的金融市场风波。在20213月底,他的基金爆仓了。原因是他采用了非常激进的投资策略,使用了极高的杠杆。 

其中一种说法是,他使用了高达300倍的杠杆。结果,当市场稍有波动时,他持有的股票价值急剧下跌,导致他无法满足保证金要求,被迫低价抛售股票。这就是爆仓的意思。结果是他在两天内损失了200亿美元,有人说第一天就损失了100多亿美元,创造了历史上单日最大金额的亏损。他为什么要使用高杠杆?因为他希望通过高杠杆快速赚取大量财富。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贪婪。虽然他的个人生活看起来非常简朴,但实际上,贪婪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存在的,我们必须非常小心。比尔·黄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最终导致他被逮捕并判刑,也害了其他人。有些人是无辜的受害者,但也有一些人明显存在错误。 

这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到20231119日,瑞士联邦政府宣布拥有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将被瑞银集团(UBS)收购,收购价格非常低,仅为当时收盘市值的40% 

瑞士信贷被贱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瑞士信贷在比尔·黄的对冲基金中损失了55亿美元。当然,瑞士信贷还有其他问题,但这些问题导致的损失都比这次的损失金额要小得多。然而,这次巨大的损失加重了瑞士信贷的危机。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瑞士联邦政府决定让瑞银集团收购瑞士信贷。 

细看的话,更多资料显示瑞士信贷自身也存在问题。他们明明知道比尔·黄的投资存在很大风险,却依然参与其中。因为比尔·黄在早期的投资中回报非常好,瑞士信贷不断地向他提供资金,放松了风险管理标准。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因此,我们不仅要警惕自己不要进行高度投机,同时也要对那些从事这类投资的人保持距离。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千万远离这些人,越远越好。

2.4 挣钱的正道:赚取钱财要量力且适度

最后我要讲的一个原则,就是即使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合法并且诚实地赚钱,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适度赚取财富。这与我们的常见观念不同,不是赚得越多越好。虽然很少有人认为自己的钱够多了,但实际上,每个人对财富的需求标准是不同的。因为个人的天赋、能力和精力各不相同,什么是“足够的财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 

关于这一点,让我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要遵循这个原则。经济学101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是资源稀缺情况下的选择,这也是经济学最核心的定义之一。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大家可以参考曼昆(Mankiw)编写的很流行的经济学教材中的这些原则。资源,例如我们的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时间和精力都是稀缺且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我们的一生大约只有七八十年,即使活到一百岁,也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而每次选择都会有机会成本。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这是必然的。无论你是否明智,这个选择都会有机会成本。明智的选择是敢于放弃一些机会,这才是平衡生活和幸福的关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包括有些钱是不应该赚的,要量力而行,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体力和时间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我们也知道我们无法赚尽全世界的财富,但很多人不知不觉中总想着多赚一点。事实上,这种心态和想要赚取全世界的心态很类似。在努力赚钱的过程中,你的财富确实会增加,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然而,随着财富的增加,也会带来金钱的机会成本。比如,你可能会赔上自己的健康甚至性命。我们可以从时间安排的角度看到这一点。 

即使赚钱的手段是合法的,也不要挤占家庭和其他生活的时间。最近几年,我看到很多消息,包括我自己家里的一些熟人,很多人在四十岁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感触很深,因为我接触的圈子主要是金融行业和学校的老师。很多人在高校里已经是正教授了,在高校里面肯定没有生存问题,但他们仍然有人非常辛苦,是活活累死的。看到这种情况,我深感我们必须适度赚钱。当然,学校里的老师们都是合法合理地工作,确实很辛苦,但也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摩根大通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后,一直是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它的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不仅躲过了这次巨大的麻烦,还一直领导着摩根大通走向成功。我看了一个关于杰米·戴蒙职业生涯的视频,他对年轻人特别强调要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包括休息。他的建议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他强调,人在生活中要有一定的时间花在精神生活和休息上,特别是星期天要休息。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但我深有体会。早期我刚从国内来到这里时非常努力,甚至视网膜都脱落了。后来我明白了星期天一定要休息的重要性,这不仅能让你的努力更可持续,还能让你在精神和体力上得到恢复,从而避免过劳死。保持适度的休息和精神生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过于压抑。因此,即使像杰米·戴蒙这样非常有头脑的银行家,也特别强调这一点。 

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标志表明你是否赚得太多。当你赚的钱让你感到心高气傲,甚至开始任意妄为时,这就是一个信号,表明你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过度了。所以我特别强调,适度不是只看表面的金额。有些人赚了很多钱,但他们愿意将其奉献出去,这种人就不容易陷入过度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需要有美德来配这个财。当然有美德,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拥有财富,许多有美德的人并没有太多财富,他们选择不追求过多的财富,这在很多道德教导中都有体现。 

但如果一个人想要拥有更多财富的关键,在于他要具备美德。举一个经济学中众所周知的现象:中彩票大奖的人结局往往很悲惨,甚至有“中彩票大奖的咒诅”之说。英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过这种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钱越多越好,中彩票的人一下子拥有了巨额财富,看似是祝福,但实际上,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几年内把钱花光,生活变得一塌糊涂,最终的结果比中奖前更糟糕。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一个经验:我们常常以为钱财越多就越好,这种认识可能存在很大的误区。事实上,过多的财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负担。 

3. 循正道赚钱,赚得少也可以幸福

最后,我想做一个总结。在竞争激烈和内卷的时代,无论是对公司还是个人,我们都要按照正道来决定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在短期内,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样做可能会少赚一些钱。 

很多人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个道理,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有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说得非常好,我稍微改动了一下,大意是:一个行正道的人拥有的虽少,却好过许多行歪道的人的富有。为什么呢?我已经通过好几个案例试图让大家看到,正道赚来的钱才会更加持久,也会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我经常回想,现在有多少曾经的中国首富如今落魄不堪。当他们是首富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落到今天的地步。他们的结局提醒我们,我之前分享的一些道理确实值得深思。如果他们明白这些道理,避开那些陷阱,他们的人生会比现在好很多。 

你可能会问,这些道理我知道,但如果我赚的钱变少了,我怎么能适应呢?我自己一直在投资方面有所思考,也参考了查理·芒格在去世前的采访。他说,未来赚钱会更难,因为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短期内或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可能会赚得比较少。但查理·芒格在2020年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他认为最好的建议是:“如果你降低你的预期,你会更幸福。”这个观点非常符合经济学的经验和事实。经济学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一个事件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往往取决于人们的预期。如果你的预期很高,即使结果很好,但没有达到预期,你会觉得是坏消息。相反,如果你的预期较低,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你也会觉得是好消息。许多金融学文章一再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回到我们的主题,如果你担心赚的钱变少了,我认为降低预期会让你更幸福。如果我们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我相信一定会感觉更加幸福的。正如芒格所说的,合理的预期更加贴近实际,这很重要。未来赚钱可能会更难,因为竞争更加激烈。 

查理·芒格虽然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但他的话非常有道理。根据澎湃新闻网的报导,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赚钱的秘诀是节约支出、生活简朴。”其实就是降低预期这个说法的具体化。 

本文章/视频中嘉宾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嘉宾本人的立场,并不代表本学院的官方立场或观点。本文章/视频中所涉及的案例、数据、素材、图文影音资料等,仅作为学术交流或公益分享之用,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学院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鼓励多元和包容的对话,但不对嘉宾提供的相关信息、数据或结论的准确性、完整性或适用性承担任何责任。读者应自行判断并评估内容的可靠性,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意见。本免责声明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法律、财务或其他专业建议的依据。 
 
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本学院不对任何因使用或依赖本文章/视频中的信息而可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承担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任何形式的损害赔偿、收益损失、业务中断、信息丢失或其他经济损失。 
作者简介
  • 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摩根大通终身讲席教授及前金融系主任。同时,担任康奈尔大学兼职教授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访问研究员,并在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担任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
  • 名列过去50年全球最高产金融研究人员之一,是全球在大宗商品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15位教授之一,并且位列首届全球房地产学术领导力排名前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