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她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十年来深耕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她曾拥有稳定的外贸工作,却因追求内心的呼召而转型。在访谈中,Xixi分享了自己从职业女性到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从职场夜晚的发问,到心理分诊的探索,再从江湖进入高等学府“回炉”深造系统专业的硕士课程,她的故事充满了自我突破与成长,从中可以看到Xixi如何将生命中的每一次挑战与转折,化为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提升,展现了一位咨询师生命转变的历程,也带来了她用爱与专业治愈他人的温暖之道。本文带你感受Xixi生命散发出的温暖阳光,或许也会为你带来前行的力量。
为备孕的抉择成为回应呼召的桥梁

我的名字与“晨曦”同音,生活中,我钟情于蓝天与大海,喜爱广袤的草原,还有每每能让我舒展和陶醉的晨光,我想象自己能够像清晨的柔光那般,散发温暖而又柔和的微光。
我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大学修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外贸公司工作,工作很稳定。后来因为公司业务繁忙,上司的重视提拔,有段时间经常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才到家。我拖着疲惫的身子、饿着肚子坐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灯火阑珊和人来人往的闹市街区,不禁感叹自问:“这么辛苦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虽然挺满意现在的薪水待遇,可是我真的就是为了这几个工钱吗?在职业生涯里还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吗?难道我真的就在外贸领域一头扎到底吗?”但每次都只是对着天空发问,没有答案……
那时我已结婚成家,备孕一段时间,家人见我经常胃不舒服又劳累,建议我把工作停一停,先调理身子。起初我不在意,因为我要做一个职业女性,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个人价值观都让我认为“作为一个女性,应该要有自己的工作、爱好和社交”。可过不了多久我陷入两难,要不要向现实的妥协?!在内心进行了无数个回合的斗争后,来年开春我向领导提出了辞职,她无奈下同意了我的申请。然而,辞职后的两三个星期里,我的心情越来越消沉,宅在家无所事事,感觉一下子失去了价值感和成就感,质疑当初的决定,焦虑未来的方向,体能没有修复,反而愈发感到疲惫和不适。现在想来是有适应障碍或抑郁的表现了。
这时我一位亦师亦友的姐姐告诉我,某心理机构正在招募前台分诊义工,问我要不要去试试。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欣喜又好奇。在心理咨询的分诊接待中,我接触到许多因情绪、学习、关系、发展等问题前来求助的个体和家庭,有儿童到中老年人,因为太多的压力和失落,无处诉说、苦不堪言。我也眼见他们忧心忡忡地来,轻松地回去了,这让我有了强烈的心动说“我也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就这样,我马上预备心理咨询的学习和考证,同时积极报名机构组织的每周几次的学习。
我觉得自己很有幸是一开始就真实地与人互动,全时间心无旁骛地学习,而且有许多学习机会可以参加,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结识了一群伙伴,在这条路上一起学习、一起哭笑、一起探讨,彼此勉励和支持,留下许多成长的足迹。在我接待的来访中,大多数是因儿童青少年困扰的家庭,也有不少在情绪、关系上受困的成年人。能与这些孩子们、年轻人一起工作,是因为我真的喜欢,或许和自己有十几年陪伴一群孩子从学前班到大学的成长经历有关,与我而言这是一份珍贵的时间的礼物。
现在回头看,觉得真是奇妙。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确定了方向就埋头沉浸其中。如果不是为了人生大事,我不会辞职,更不会轻易转行。当时的不得不,竟恰到好处的回应了内心的感动,才成就了今日的光景。
遇见CIU,遇见惊喜

2021年夏,我伙伴看到CIU有临床心理辅导硕士招生就推荐给我了,招生信息里双结合的预科学习和专业课程恰好是我所需,因为我是“江湖派”,系统的学习也能弥补我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毫无犹豫我就报名了。2021年秋季入学,是第一批临床心理辅导的学生。CIU Kepha学院的院长徐志秋教授称我们这一批为“黄埔一期”。
到现在,我已经完成了十多门课程。我感受到Kepha学院心理辅导专业课的实在、严谨。课程要求我们实打实地完成学习视频、阅读文献、撰写报告、小组演练、呈现答疑以及学期论文等等。虽然是在线课程,但它的教学品质不亚于线下面授,反而让我有了更灵活可支配的时间专注学习。沉浸式的学习抢占了我的心智,因为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阅读、思考、研究和练习。在CIU专业学习之路是扎实而厚重的,从理论的钻研到实践的探索,每个环节都严谨认真,还结交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同学,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锻造之旅。
确保让最重要的事成为最重要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个人的时间管理。
对于要步入中年的我来说,有家庭和事业的主旋律,还有突如其来的变奏曲,在叠加的事件和压力中仍然抽出许多时间读研究生课程,而且要历时四五年其实是不容易的。大部分情况我是每学期选修两门,相当于每周至少二十几个小时用于完成学业内容。
在任务管理上,通常我会把当天的事项写下,完成后打勾,之后备注大概所花的时间。当然,时而会有计划赶不上变化,有变奏曲、插曲打乱原定的节奏。以前我会死磕,较少弹性,也伴随自责和拖延。后来,我总结出了两条原则:确保让最重要的事成为最重要的事;在最佳的状态做最重要的事。这是因为发现生而为人,有这么多的角色岗位,真的无法事事出场,样样到位。我的精力太有限了,太多人和事务是我无法把控的,是需要外部世界配合才能达到的,如果要把很多精力用在这里,未免耗油太多。那我还能做什么呢?难不成就失控了吗,不是的,我只需要做20%最重要的事,是自己努力和调整就能达成的,然后在其他大多数里保留一定的弹性和开放力,就可控且自由多了。
我想起我一导师说“我们需要好多好多时间在一起讲“废话”,讲看起来没有发挥实际价值的话,正是在这70%的“废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人与人连结的美好。”让我不禁联想到语言,如同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语言仅仅只有单句,没有副词修饰程度、没有复句展现逻辑关系、没有形容词描绘特征、没有感叹词抒发情感,那语言将是多么枯燥乏味。同样,时间管理也一样,当我把主力给要事,将最重要的事置顶,就有余力做很多看起来不重要无意义的事,比如漫步时,看落叶悠悠飘落,看蚂蚁匆匆而过、看光影交错等等……,这看似无意义的瞬间,竟意外滋润了我的任务栏,有时还惊喜的给我启发。在时间管理上,我逐渐意识到,刻意练习让最重要的事成为最重要的事,发现自己的最佳状态并调频来实现它,调整程序唤起动力,好让自己沉浸式享受在其中(可以称之为“心流”)。之后,就会遇见更多的小确信和小美好!
分享个人在最重要事上其中一条的经历:过去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是清晨不回信息的,起床后的一两个小时不碰手机,留白,用来独处默想的操练,感受安稳、整理秩序。这对我来说是特别且珍贵的。但随着事务增多、时间推移,这个习惯不知什么时候悄悄滑走了。留白的时间被一个紧急又一个紧急挤没了,生活节奏和内心也变得杂乱无章。直到有次在学习过程中,我又重新看见它,拾回宝贵的要事。在这喧嚣和纷杂的声音中,寻回内心的基石,有流入,才有流出;先被滋养,才能滋养到他人,这也是自己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生命成长的磐石。
学习的过程如同蚌的成长过程
学习的过程就如同蚌的成长过程,知识是广阔的海洋,互动则是丰富的营养。当蚌张开壳时,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新的认知和视角。蚌会筛选进入壳内的物质,留下对自己有感触的、心动的点滴。蚌也会用自己身体已有的将营养物质转化为珍珠,消化、吸收、思考、实践,将其转化和整合,收获属于自己的珍珠。成长过程不会容易,但不因为沙粒的刺痛而放弃。
在CIU Kepha学院的学习中,我认识且感受到有沉稳、敏捷、睿智、谦卑、极具亲和力、感染力等不同风格的教授们。每门课不同老师的特质也会悄然影响我学习中的大脑和生命状态。
Selina教授的温和谦卑、真诚,她那宛如泉水叮咚的声音,还有以谦卑姿态服侍他人,以生命树视角关切我们。徐理强教授虽已至高龄,然而敏捷的思维、卓越的专业能力、饱满的精神状态,让我们不禁羡慕与好奇。他像一本书,岁月在他身上沉淀出深邃的内涵,他在《病理与药理》课上的表达丝毫未减少他思维的活力,以及对两大启示的执着追求。
王铃惠教授的《心理咨询技能》课程内容为我日常心理工作提供了很强的实践性。她的教学方式系统且有框架,课后会布置有效且可行的实操内容。从中我也学到如何“借人借力”有效运用资源。在助人三阶段,我发现洞察阶段里的挑战是我较弱的部分,不容易面质矛盾,可能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关,不太直接挑战不一致,更喜欢婉转表达,反而该用力时力道不足了。发现了这个宝贝,就帮助我有勇气去做更多的尝试。实际上,我看到了恰到好处的挑战能在洞察中发挥入木三分、峰回路转,有时像新视角,有时像一面镜子、一盏路灯。
经验概念化后,路径有迹可循了
李海咛教授的《团体辅导》为我在团体带领中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化和设计架构。课程练习按不同地域划分小组,有至少6次运用所学带领操练,并在期末提交Demo和团体设计课件。在小伙伴们的鼓励下,我作为带领者呈现。从熟悉的非结构到设计半结构团体,同时在团体历程中此时此地灵活完整的应用不同技术,还是有些挑战的。结束后我们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提问,让我深受鼓舞的是动作的有效性被确认和看见了,把无意识的经验带感用清晰的概念化标明出来,实操与理论的结合应用,让路径有迹可循。这帮助我在团体辅导工作中又跨越了一步,在熟悉的画面里发现了新风景。与此同时,我也从我们团体成员身上看到超强的实践力、协作精神、激发出对团体的兴趣和喜爱,让我也很为此感到高兴。
团体的学习过程就像我要去往一个目的地,过去我虽然知道走着走着路就明了,知道怎么走,哪里比较好玩、哪站适合逗留,却不知道怎样将这个行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概念化标明传达。现在不仅自己会走,还知道街区的名字和标志物,知其然,也说出所以然。这让我的基本功更扎实,更有确定感,这正是系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特别鼓励已在临床上有一定经验的江湖派咨询师来课堂,回炉重造,因为这是砍断重练、破茧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个临床心理辅导学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还是一个全人成长的过程,有真理的根基,哲学的维度,心理学的材料,管理学的架构、自然科学的发现,在身心灵社上不断成长和成圣的过程。与我而言,这项投资是值得的!
用绘画治疗帮助“树懒型”青少年表达情绪
我很佩服Amos教授的综合整合能力!他的《跨文化咨询》有几课是关于表达性治疗,其中包含绘画治疗。过程教授也会带我们体验,颇有感触。之后,我接待一位几乎无法表达的青少年新来访,她呈现了“树懒”的状态,咨询过程缓慢且吃力。于是我邀请她下周是否愿意以绘画的方式进行,她答应了。
第二周,我预备了画棒画笔、丙烯颜料、音乐和美纹贴纸等。在我的指导语里、音乐声中她开始有意识的画,笔触浅浅,不知所措,想要画点什么又画不了,就在一处打圈。之后她闭上眼睛,随音乐的律动,笔触开始深浅不一,脸部表情随之变化,再用手指触摸水、颜料做点、涂、画的时候,她可以用感受性的词汇表达自己的身体感觉和心情,逐渐连结自己了。最后她回顾时说自己在绘画中找到自己,发现过去思维一直散乱,聚焦不了,好像乱糟糟的线,断断续续,也像自己的身体困倦毫无力气一样……冰凉的颜料很舒服、放松、有颜色了,勇敢了……。
绘画治疗是运用我们的动觉、感觉、知觉、情感、认知和象征,和沙盘治疗一样都是表达性治疗之一。因为我在以洛温菲尔德为理论背景的沙盘治疗(非荣格背景的沙盘游戏)已深耕多年,但绘画治疗还是启蒙于Amos教授。发现这两者都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右脑到左脑,从感受过渡关联到认知,都是象征性的表达。触摸画笔、颜料、水、纸张等等就像是触摸沙子和沙具,能够帮助人快速与当下的自己连结;过程手法的轻重缓急、色彩的选择搭配、点涂画的图片语言,也就像沙盘治疗里抚弄沙子、选和摆放沙具建造场景;都启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感知区域。这两个以不同材料作为媒介的疗法之间一通百通、融会贯通,能促进大脑边缘系统和右脑大脑皮层的神经整合。这些学习和整合的过程让我很兴奋!
专业咨询师要提交的“高分答卷”
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会面临多种挑战,如复杂多样的来访者议题交织一起,陪伴来访经历生命的死荫幽谷,遇到难建立信任关系的来访、长期陪伴负面情绪的情感耗竭甚至职业倦怠,及各样的伦理两难问题等等。因此,咨询师的自我照顾也就成为咨询师专业伦理里很重要的一项,我称此为咨询师要提交的“高分答卷”,以成熟的爱对待自己,才能真实的爱人如己。
过去有半年多时间里,我在工作、学习和健康上经历了多重的高压,从充实自洽的行驶速度不知觉上了高速,紧绷的注意力、透支的脑力精力,叠加的压力下几乎没能好好吃几顿饭,终于,急性胃绞痛,胃镜后发现胃部充血、出血。我震惊了,立马踩下了刹车,身体的警钟让我必须做出选择,重新审视健康状况,评估自我照顾管理的如何。
还记得焦点解决辅导的叶老师曾说过,咨询师自我全人照顾的向度,是照顾自己的生理、情绪、内在和关系。当我们平日在这几个向度上持续操练、稳固、细微的照顾时,这些关照方式成为习惯后,就越来越能在紧急关键时刻仍然经历那份平静安稳,同时提升抗压力与复原力。我想我可以从开放的视角看自己生命的成长:因为人的一生那么长,何必匆匆度时光;人的一生那么短,珍惜当下即长远。咨询师的这份高分答卷不是交给别人,而是交给自己。过往中我有发挥趋向稳定,但也有失常失利,我认为自己还没有稳定交出自我满意的高分,不过仍在过程中,这是在经历中不断学习的功课,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能将过去理解到的自我照顾,提升一个新高度。
踩好当下每一步,踩出自己的脚印
这几年,我仍然侧重在学习上精进,相信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终生的慢变量的过程。不用着急,只要一直在路上就行。将累积的知识和专业转化为生命的沉淀和流露,在身边润物细无声地带来循序渐进的转变。
多年前我参加团辅带领者的学习期间,发生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培训接近尾声时,某个下午我们起意在附近登山,因为雨过不久,石子混泥土的路面泥泞也很滑。我和一位同伴边走边聊,不知觉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快到山顶时,突然眼前有一座陡峭的黄土高坡立在我面前。因为鞋底很滑,一踩上去就滑下来,还很容易全身扑倒。也不知道我同行的伙伴是怎么上去了,我有些害怕,在山坡的下面喊说“我可以在这里等你们下来吗?”,但他们告诉我,他们会从另一条路下山,不会原路返回。我就不知道该什么办好了,下山又不知道回头路。
着急中,我听到一位亦师亦友年长的精神科医生对我喊:“Xixi,你看到旁边我踩的脚印了吗?你可以踩在我的脚印上一步步上来。”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我低头看到在陡坡的一侧,有两行他在泥泞中踩出的深深的脚印,每个脚印里都有坚实的泥土和小石子。于是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踩着他的脚印向上登。在这个过程里,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每一个脚印,心想着踩稳脚下的这一步就好,根本顾及不到离上面还有多高多远。不一会儿,我听到声音说:“伸出手来。”抬头一看,他们已经在我眼前。
这段体验深深影响着我。当我面对人生中的不确定性,有时看不到未来的路在哪里,不知怎样可以走得更好、管理得更好时,这画面总会浮现,提醒我只需要踩好当下的每一步,踏实前行,自然而然会活出有见证的生命。某次我分享这个经历时,一位朋友对我说:“Xixi,你不只是踩在前人的脚印上,我相信你也可以踩出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我想这对我是重要的鼓励,也是我生命的呼召,在前辈的脚印上,踩着踩着,就踩出属于自己的脚印,按着我所领受的、量给我的!

受访者简介
陈茜茜
- 哥伦比亚国际大学(CIU)Kepha学院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2021年秋季班学生
- 2015年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专职从事临床心理工作
- 执业心理咨询师,十年在职心理工作
- 沙盘治疗咨询师、培训师
2022 年 CIU 成立 Kepha学院 (The Kepha Institute)。Kepha一词是矶砝 (Cephas) 的亚兰文形式,其原意为磐石。我们使用这个名字,是希望毕业生能够成为转化社区的坚固基石。该学院的主要功能是整合本校已有的国际项目,在行政上统一管理,并进一步优化发展、协同运作。
Kepha 学院秉持以寻求真理为根基的世界观,致力于培养关爱他人、热心公益且才能卓越的社区领袖。为了达成这个使命,我们组建学术项目,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敏于思辨、建造品格、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Kepha 学院致力于在文学、哲学、教育、商业、心理学以及其他正在筹备的学科中传授技能,培养诚信正直、学有专长的人才,传播真理,建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