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汝斌教授 | 听精神科医生,谈性取向问题

01 定义同性恋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同性恋的问题。性别这个概念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是否已经决定,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可能会有很多变化。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与自己的身份和环境进行认同。性别也存在认同的问题。性别看起来是与生俱来且终身存在的,它涉及到生理器官。

过去,性别取决于身体内激素的作用,但是考虑到成长和环境因素,我们必须考虑社会的因素。社会希望你扮演什么角色,以及你在社会中想要扮演什么角色,因为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人不可能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一样独自生活在荒岛上。因此,就出现了社会性别的概念——我如何定位自己,社会如何定位我,我如何在社会中过上最自在的生活。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当前的性别和生理器官感到不安,这就是性别不安症的概念。

同性恋存在于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很久以前就有同性恋,但是“同性恋”这个词是在1869年由一位德国医生命名的。在1869年之前,根本不存在”同性恋”这个词汇。所以我们熟悉的索多玛和蛾摩拉,他们为什么被上帝毁灭呢?人们错误地认为是因为他们都是同性恋者。事实上,那两个城市的性行为泛滥非常严重,上帝是因为惩罚他们混乱泛滥的性行为才毁灭了那两个城市。同性恋的解释出现在1908年到1913年之间,由弗洛伊德在他的三篇著名论文《性学三论》中解释。现在我们来看看近代如何定义同性恋。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共进行了7个版本的修改。这个频繁的修改表明了精神科的进步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在这六次修改中,同性恋被归类为心性发展障碍的一部分,属于一个大类别中的一种发展障碍。现在我们看待性取向问题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很多障碍,例如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等都需要克服。

同性恋自古以来就存在,并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直到今天,它的终身流行率大约是3%到5%,一直没有改变。这表明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没有一个单一的因素可以解释它。然而,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同性恋的讨论越来越多。

同性恋的定义经历了一系列争议和讨论,最终在1974年达成共识。当时,美国精神病学会(包括加拿大的精神科医生)举行了一次全体投票,总共有1万人参与,其中包括通信表决。最终结果是,5854票赞成,3810票反对,通过了同性恋不是病的决议。这个决定是基于当时的科学和社会认知的变化。

当时的定义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意味着同性恋被视为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障碍,并且可能伴随着社会功能的障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新的科学研究和观点,揭示了同性恋的本质以及其对个体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逐渐表明,同性恋并没有证据显示是一种病理或心理障碍。

在古希腊和古中国,同性恋被视为高等社会的一种指标。意思是在高等社会中,人们有能力从事同性恋行为。例如,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去京城参加考试,就会养一个书童,这些书童大多是同性恋者。他们在很小的年纪就被养在身边,直到结婚后可能仍然继续保留这个关系。所以,同性恋成为了高等社会的一种象征,当然穷人无法承担书童的费用。

京剧中的演员不论扮演何种角色,都是男性扮演的。而在中国台湾,有一种非常著名的戏剧叫做歌仔戏,它如今已经走向国际舞台。歌仔戏中的演员都是女性,她们唱得动情,让人又哭又笑。这些都是高等社会中流行的文化形式,它们是高等社会的一种标志,这些演出的门票价格很高。在很多地方,同性恋被当作政治议题来对待,因此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巨大的差异。不管将同性恋视为何种身份,到目前为止,在绝大部分地区,同性恋仍然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2017年和2018年,中国台湾举行了一次公投,希望将同性恋合法化,但有80%的人投票表示不同意,可见同性恋仍然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正常和不可接受的。

注:本广告为友情推荐,嘉宾及所属机构商业行为不代表本校立场

02 同性恋的分类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同性恋的分类。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同性恋是什么。 

第一个分类是条件性底下的同性恋。条件性底下的同性恋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一个本来不是同性恋的人在某种环境下会表现出同性恋的行为。这种条件性底下的同性恋也被称为环境底下的同性恋。举个例子,如果你被关押在集中营、监狱或军队等只有男性或只有女性的环境中,很多人可能会表现出同性恋的行为,这就是条件性底下的同性恋。 

我希望通过提及条件性底下的同性恋,大家可以理解性取向是可以受到条件影响而改变的。不要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绝对是异性恋,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性取向。 

第二个分类是次发性的同性恋。次发性的同性恋是指一个本来并不是同性恋的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出现了同性恋倾向。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个人在小时候高烧导致智力受损,或者在出生时遭受伤害导致智力受损的情况下。第二个就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会让你人格倒退。明明已经长到16岁18岁了,然后你发病以后人格倒退了,又倒退到6岁到8岁了,可能出现同性恋的行为了。第三个病症是脑受伤,这可能导致智力下降。第四个病症是躁郁症和躁狂症,这些病人可能会经历性欲增加,而这可能导致同性倾向或同性关系的出现。 

第三个分类是双性恋。双性恋对两性都有兴趣,这确实会引起一些麻烦。潜在的双性恋者经常会发生家庭恐慌。 

第四个分类是Rabbit,通常是10岁以下的小男孩。这种小男孩都不是同性恋者。但有些小男孩缺钱的时候,他就在某些地方等,等人把他带走,被同性恋介绍给其他的同性恋者,去一次500块钱。这就叫Rabbit,直接翻译出来就是兔子。 

第五个分类叫做痛苦的同性恋者。他们是同性恋,过得很痛苦,不敢跟人家讲自己是自我失调型的同性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的6次改版都将这种自我失调型的同性恋认为是病。 

第六个分类是快乐的同性恋者,是自我协调的同性恋。早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自我协调的同性恋自精神疾病名单中去除,并指出同性恋并非疾病。 

03 个人的性取向不应被用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在社会中,存在将男性和女性分隔开的现象。女孩子去女子学校上学,男孩子则去男子学校,我不清楚是谁发明了这种做法,也不了解具体的背景原因。但这种做法在青少年时期将男女孩子隔离开来,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父母也被学校的隔离政策所影响。在孩子小时候,可能并没有这样的隔离,例如在幼儿园时期。但一旦孩子进入初中,他们就被隔离了,这时候他们的交流期被延长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呢?也许是因为6到8岁的男生不想和女生玩?从8到10岁一直到高中毕业前,男生和女生是被禁止玩在一起的。我曾听到许多病人告诉我,在18岁之前,他们家里严格禁止他们有异性朋友。等到他们上大学的那一天,家人却问他们为什么还没有谈恋爱?在我的一生中,我学过很多东西,但就是没有学过如何谈恋爱。这就是现实中的情况。

总的来说,社会并没有规定不准你接近异性,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也不仅仅依赖于学业。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多样性,创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无论你是否成长,个人的性取向不应被用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

04 同性恋不具备社会功能障碍的特征

什么叫性行为?性行为是由大脑中的决策和欲望控制的:性行为受到个体的欲望、意愿和决策的影响。人类的性行为通常是基于个体的性取向和性欲,以及他们对性的感觉和愿望的认知。自慰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性行为,是指个体通过刺激自己的性器官来获得性快感,它通常被视为一种个人的性行为,而非涉及他人的行为。

同性恋是指对同性产生情感和性吸引的人: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表示一个人对同性产生情感和性吸引力。同性恋者之间可能会有性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进行同性性行为的人都是同性恋者。

任何疾病都需要具备社会功能障碍的特征。换句话说,无论是哪种疾病,它都必须对社会功能造成障碍。有许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患病了,只有当他们在社会功能方面遇到问题时,我们才能认定他们是患病了。社会功能障碍是指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无法正常履行与社会有关的任务。

例如,一个学生因为某种疾病无法上学,或者一个家庭主妇由于某种疾病无法履行家庭职责,或者一个职员由于某种疾病无法在工作中胜任,与同事之间关系紧张、经常争吵。只有当一个人存在社会功能障碍时,我们才能说他患有疾病。然而,我们已经发现在很多同性恋者中,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良好,没有表现出社会功能障碍的迹象。

只有一些痛苦的同性恋者,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痛苦和孤独。在过去,这些同性恋者通常被归类为精神疾病,全世界都在争论这个问题,直到2013年才决定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疾病,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同性恋者。

然而,在学术论文中,有些人仍在研究同性恋者是否同时伴有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尽管我们可以在相关文献中找到这些讨论,但我们已经不再将同性恋与这些疾病联系起来。同性恋者不应被简单地归类为精神疾病。

根据医学领域较为严格的定义,同性恋者被认为是在持续两年内对异性没有兴趣和性吸引力的人。尽管同性恋者可能与许多异性朋友建立良好关系,特别是女性朋友对男同性恋者比较感兴趣,但他们对异性并没有性的威胁。在持续两年内,同性恋者对同性感觉和性吸引力存在持久的兴趣。

通常情况下,当他们有性幻想或做梦时,对象通常是同性的,而不是异性的。这种持续的一致性可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同性恋的特征。另外,最好在成年后,例如25岁,在决定一个人是同性恋之前,因为这个年龄段可能是更加稳定和确定性取向的阶段。现在,成年的年龄可能会向下调整,例如可能在22岁左右已经成年,这样他们可能会与同性建立新的关系。

在调查中发现,同性恋者之间发生性关系的比例仅为5%,现在也不超过20%。有80%或者90-95%的同性恋者没有与同性发生性关系。我们是否应该对他们持有如此大的偏见?

05 绝对的异性恋和绝对的同性恋并不存在

绝对的异性恋和绝对的同性恋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中间的灰色地带,对异性更感兴趣,对同性的兴趣相对较低。同性恋者则是指对同性更感兴趣,而对异性的兴趣较低,因此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同性恋。当特定环境下的条件发生改变,可能会对同性产生兴趣,这可能涉及到亲吻等行为。

男性和女性在基因和生理结构上有一些差异,在性别特征上有一些明显的区别。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细胞都包含雌性基因。

此外,女性不愿意被报道,而女性之间的同性恋性关系绝对比男性更为常见。忠诚的同性恋者只占总人口的2-5%。我们进行的台湾调查报告显示,2.83%的人口中有很多女性是同性恋者,但她们不愿意被报道,也不愿意承认。

06 同性恋的成因

同性恋的成因涉及复杂的因素,包括环境和个人经验等。第一个因素是恋父母情结、阉割恐惧和阳具羡慕。这些概念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所提及,但并非所有同性恋者都经历或表现这些特征,因此不能将其作为同性恋的普遍解释。

第二个因素是环境因素和生活经验。环境因素可以对个体的性取向产生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人交往等。然而,同性恋的成因不是单一的,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环境因素,因为有许多同性恋者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并表达他们的性取向。

同性性行为在动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将其与人类的同性恋进行直接比较是不准确的。人类的性取向和行为是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受到遗传、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性恋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遗传因素在同性恋的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影响不超过整体成因的10%。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和个人经历也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可能会经历多个阶段。从他在同一年级到大约8岁左右的时期开始,他可能会觉得男孩和女孩都可以成为朋友。然而,在某个时期后,他可能发现自己对女生不再有兴趣,而跟同学们一样,开始与男生交往。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社会认同的挑战。有些人可能会受到谩骂、歧视、分离甚至暴力的对待。这样对待同性恋者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社会应该给予同性恋者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07 理解并尊重

同性恋受什么人欺负呢?不仅是异性恋欺负他,快乐的同性恋也要欺负痛苦的同性恋者。两个同性恋在一起,快乐同性恋就利用痛苦同性恋,以你不帮我做什么,我就公布你的事情相威胁。

很多人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他们可能会与同性恋者建立关系,但可能会被滥用,威胁要公开他们的私人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我常常思考是否有办法帮助这些人。我后来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些支持,不管他们属于那80%从未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的人群。

我们可以提供一种包容的环境,例如教育或聚会,让他们感到受欢迎,无论是否涉及不恰当的行为。有些人过去与同性发生过性关系,但现在他们后悔了,表示忏悔和改过,并且不再继续同性关系。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否接纳他们?我们是否先对他们进行定罪?

关于同性恋的治疗,全世界并没有证明过可以成功地将同性恋转变为异性恋的方法。即使进行了大量个体心理治疗,结果也无法确保他们能与异性建立愉快的性关系。此外,这种心理治疗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目前社会的压力很大,我们不应该传播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说同性恋者都喜欢绿色或者吹口哨等荒谬的观点。相反,我们应该提供正确的同性恋交往知识和场所,使他们不再被局限在黑暗的角落中。

我们现在为异性恋者提供免费的避孕套和性健康服务,但对同性恋者却没有同等的待遇。同性恋者也面临传染疾病的风险,例如艾滋病,但我们应该提供平等的保护和资源。同性恋者的恋爱对象并不比其他人多。同性恋者只占全球人口的约5%,其中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比例约为25%乘以20%,即1%。这只是一个小部分人群,需要理解和尊重。

08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性取向?

同性恋倾向在三五岁时形成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预防工作非常关键。如果在孩子三五岁时家庭环境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在处理同性恋子女问题时,家庭的和谐非常重要。如果两个人在结婚后开始争吵,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婚前两个人的相处良好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婚后的关系也同样重要。

为了预防下一代的问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然而,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争吵和打架,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当孩子上学后,他们要早上5点多就起床,晚上10点半才回家,还不能使用手机。虽然学校宣扬德智体群美劳的教育目标,但整个社会目标似乎只是追逐金钱和权力,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价值。

一旦问题出现,及早采取措施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等到孩子十三五岁才去介入并不明智。在孩子六岁之前,一切攻击性行为和虐待都会对他们产生长期影响。对于携带单氨氧化酶Ml酶基因的个体,该基因具有三个重复序列,再加上从小在一个具有攻击性、性虐待和身体虐待的家庭中成长,他们的同性倾向会增加9倍。然而,如果没有这个三重重复序列的基因,他们在正常家庭中的发展和正常人没有区别。请记住,在孩子六岁之前,我们需要尽早解决这个问题。

在家庭中,如果父亲不在或无法履行父亲的角色,妈妈可以尽力扮演好双重角色。在家庭中,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可能并不像你所想的那样不了解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因此,不要把你对父亲的不满情绪全部转嫁给孩子。举例来说,如果父亲有外遇,母亲不应当天天抱着孩子去抓父亲,然后回来抱着孩子哭泣,或者天天拿着酒杯一直哭泣。同时,不要一直告诉孩子父亲是坏人,抛弃了家庭和孩子。

关于性别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尽管性别是相对的概念,但宗教观点可能认为神创造了男性和女性。这个问题的解释会因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人们对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在与孩子讨论性别时,可以依据家庭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以简单、适应孩子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

个人的性别表达(比较男性化或比较女性化)与神创造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社会的多元性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展现不同程度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如果每个人都是相同的,那将失去社会的多样性。

注:文章中涉及的立场,仅代表嘉宾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学院的立场和观点。
作者简介
CIU Kepha 学院临床心理辅导硕士专业 客座教授
  • 北京怡宁医院主任级医师
  •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部教授兼主治医师
  • 美国德州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精神药物学研究员
  • 美国耶鲁大学遗传系及精神医学部
客座研究员
  • 获得中国台湾精神医学会终身成就奖
  • 专长:精神医学、精神药物学、
生物精神医学、分子遗传学
  • 出版专著18部,专业期刊论文
近400篇
  • 超50年行医过程中一直坚持
临床、带博士研究生科研、
授课及心理治疗四者 结合的
精神科临床及药物专家,至今
累计出诊保守计算35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