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卡教授 | 情绪的力量——通过身体对话找到问题核心

编者按

你是否知道情绪中蕴含着力量?许多人渴望拥有这种力量,却不知如何与自己里面的力量建立连接。是什么阻碍了你认识自己的情绪,以至于你缺乏生命的活力,总是感觉有气无力,无能为力,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好像生命中有些东西一直卡在那里,令你停滞不前? 

哥伦比亚国际大学(CIU)Kepha学院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客座教授葛琳卡博士从2024年年初很受欢迎的电影《热辣滚烫》讲起,通过主角乐莹的故事分享怎样才是处理情绪的正确方式,创伤有哪些表征,创伤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通过与身体对话聆听身体向你发出的信息,了解身体的感觉,找到问题的核心当我们接纳自己的情绪,通过情绪进行自我发现,我们便开启了生命复原和释放潜能的旅程。

1. 从《热辣滚烫》看如何激发内在的生命力

1.1 缺乏生命力?问题源于错误的情绪处理方法

很高兴今天能与大家分享《情绪的力量:通过身体对话找到问题的核心》这一主题。 

我们如何发掘情绪中蕴含的力量?许多人渴望拥有这种力量,却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与自己里面的力量建立连接。今天,我将跟大家分享如何通过与身体对话找到问题的核心如何在生命中真正了解自己。 

许多人会问:“我为何总是感到无力?似乎缺乏生命力,总是感觉无能为力,许多事情既做不到也表达不出。面对问题时,我也不知所措,好像生命中有些东西卡住了,使我在某些问题上常常停滞不前。”我们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往往就会归咎于我性格不好,我的环境不好,我的人缘不好,我的学历不好等等然而,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处理情绪的方法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我们接纳自己的情绪,通过情绪进行自我发现,我们便开启了生命复原和释放潜能的旅程。因此,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口号:接纳情绪、释放潜能。”这意味着我们的潜能就储存在我们身体内的情绪中,这是让生命力可以发挥出来的关键通道。 

人是受情绪主导的,这也是我注重情绪问题并撰写了多本关于情绪的书籍的原因。因为情绪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不了解情绪并学会与之对话,就可能被情绪控制,这会在许多方面阻碍我们的生活。 

今年年初有一部大家都非常喜欢看的电影——《热辣滚烫》。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激发了我们内在的生命力,仿佛让我们的潜能得以再次发挥。 

电影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乐莹她有一个讨好的性格,常常躺在床上什么都不能做因为吃得太多变得肥胖,做什么事情都是没气没力,因为没有动力,也很难去找工作。这种讨好型人格即使被别人欺负了,也只是算了 

乐莹的闺蜜抢走了她的男朋友,她还要为对方做伴娘。她的妹妹通过她们的母亲夺走了她的房子,她也只是跟妹妹打打架然后就算了,又把房子过户给妹妹。这样的行为似乎显示了她的无能为力,她似乎失去了自我,不断地为男朋友花钱,帮助他,最终别人却不把她当一回事。经历了很多挫折后,她很生气地离家出走,遇到了更多困难,甚至被骗,最后跌到谷底了要去跳楼,幸好没有死 

那么乐莹生命的转捩点在哪里?就在她跳楼自杀未遂后回到家中,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了真正的自己,她感觉很心痛并大哭起来我觉得这在整个医治过程中,是最关键的,就是她真正地面对自己,真正地把情绪发泄出来,通过大哭自己为自己感觉心疼以前她是没有感觉的,但因为她将自己的痛苦释放出来之后,就有了力气,开始想要去赢,为了达到她的目标而好好地努力她说我只要好好地打他一拳,虽然她没能赢得拳击比赛,但当她真的打了一拳之后,她觉得她做到了,她的生命就开始有了改变。 

乐莹那时的样子真的很惨痛,我们可能会问,难道每个人都需要像她一样经历如此痛苦的低谷才能证明自己,实现生命的转变?答案显然是不需要。但这部电影很好,因为其中有很多丰富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个人成长的过程。 

1.2 如何能够激发内在的生命力

从理论角度来看,我们如何能够激发内在的生命力呢? 

首先,我们要从问题的表征,找出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如乐莹的案例所示,她的表征是认为:我的运气不好,我的男朋友和闺蜜出卖我,我的男朋友出轨了,我的妹妹夺去了我的房子了,我的男朋友欺骗了我,我老板骚扰我,我的亲戚来欺骗我 

从这些能找到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是这个人没有自己了,她讨好别人,没有界线,别人怎样伤害她,她都是接受甚至自我牺牲。所以这个模式不是一个问题,是一系列的问题 

然后,我们从这个模式当中找出来她不敢面对的情绪,就发现她不敢表达愤怒。她被人欺负了,只是发一下牢骚,然后就离家出走,打一打就走了、就算了,最后还要放弃自己。她内心充满了未能表达的愤怒,也有很多恐惧。她害怕别人不喜欢她,所以总是牺牲自己。因此,她的恐惧和愤怒无法表达,形成了一个不会生气的老好人,一个别人怎么说她都接受、都无所谓的“虚假的自己”。因为这个虚假自己的存在,她无法真正表达自己,只能躺在床上看手机,无所作为,这个生命状况是塞住的 

直到经历了许多痛苦之后,她终于开始看清真实的自己,直面生命中最痛苦的部分,改变才开始发生从那一刻起,她开始有自己的立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展示了她如何开始与朋友们分享她的感受,比如她对父亲的看法。这标志着她开始为自己发声,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她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关于她减肥之后是否会再胖回来,这还有待观察。关键在于,她生命中最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尚未处理。我们需要探索她的痛点,由此找到她创伤的根源,了解为什么她不敢设立界线和不断地讨好他人她为何持续隐藏不愿面对真正的自我必须找到这个源头,探究她内心深处的痛苦,真正伤害她的是谁?她有什么不敢说出来的需要?有什么样想表达却不敢表达的行为这些部分完全在她里面卡住了。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她受伤的情绪将会被释放出来,她的创伤得到医治,她真正的生命力才能释放出来此外,她曾用食物来疗伤因为她不再需要隐藏那些不愿面对的情绪,而是学会了真正面对自己的感受,她不开心时的暴食习惯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出色,它不仅启发我们,还展示了如何处理这些情感问题。 

2. 应对创伤的“僵冻”,令人无气无力无情绪

2.1 重大创伤和变故使人情感陷入“僵冻”状态

为什么有些人无气无力无情绪呢?这通常是由于生命中经历的重大创伤和变故,这些经历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受到惊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可能会突然经历解离现象,使我们与自己的感受断开联系,仿佛“失去感觉”。这种失去感觉的状态会使我们在情感上变得僵硬,冻结,仿佛灯被关掉了,或像电脑卡住不动一样因为当我们面临巨大痛苦时,我们往往不愿意面对这些痛苦,我们的防御机制会告诉我们:“你没有感觉,这些事情并未发生在你身上,不关你的事情,你不记得了,感觉不到了,你也就不痛了。”然而这往往正是问题的核心——我们感觉不到痛苦,也就无法处理这些创伤,因此这些创伤就永远留在我们生命里面 

面对压力或创伤时,人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搏斗、逃走、僵冻行为。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无法选择搏斗,特别是当对方是不可以反抗的权威人物的时候。同样,我们也无法逃避,尤其是在家庭这样的环境中,逃避不是一个选项。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僵冻”状态,把痛苦深藏内心。因此,当人处于“僵冻”状态时,就会显得无气无力,这正是我们所处的状态。当你发现自己或你的孩子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无所作为,缺乏动力和生命力,似乎对周围的世界都无动于衷,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了僵冻状态 

2.2 情感“僵冻”的表现

情感”僵冻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 

目瞪口呆处于僵冻状态的人很多时候好像瘫痪了一样,往往没有任何感觉。 

无助就范(隐藏真正感受)他们很多时候就会无助就范:“好吧,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做,我无所谓了。我已经放弃了自己,把自己的感受隐藏起来,我自己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吧。 

压力下自治性神经系统无法复原。当我们遇到压力时,通常我们是处于一条可以复原的路径上:感受到压力,然后通过休息慢慢复原。然而,如果创伤过于严重的话,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状态,有时无法从中完全复原 

过度连接/联结有些人在经历创伤时如果不是进入僵冻状态,就会变得易于崩溃,如同一辆超载不堪重负的车辆随时可能瘫痪。因此,对这些人来说,哪怕是一点点小事也可能激发他强烈的愤怒,导致他们大发雷霆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变得情绪暴躁。他们可能会说我平时就是这样,我不明白为什么,也无法控制我的情绪。实际上,他的情绪爆发并非因为他的情绪或性格所致,而是内心深处累积了太多的张力和恐惧的情绪使得他永远是交感神经系统在运作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跟人吵架所有事情在他眼中都是危险的 

无法连接/联结那另一种类型的人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人也很常见。他们就像是悬浮在空中的马,没有任何感觉,仿佛永远不与现实接触。他们不落地,总是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中,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脱节。 

创伤后压力及失调。我们发现,当我们的情绪受到创伤时,就会变成这样。在巨大压力之下,我们可能会有医学上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表现他们有时会卡在那里动也不动,有时则非常紧张和恐惧,感到极度惊恐和无力。因此,我发现人们在经历创伤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时而情绪高涨,时而情绪低落。这些情绪波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处理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容易感到麻木。 

形成两种自我观念所以有些人会形成两种自我观念:一种是像刚才提到的“讨好先生”——“的我,表现出没有安全感、什么都随便、不敢得罪人的特点,非常需要他人的认可和帮助另一种则是“自证型”——“坏”的我,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要努力证明自己价值很怕别人羞辱他。这两种人一种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另一种则生活在害怕和羞愧中。 

防卫性情绪组合模式。在两种情绪组合的模式中这两种人表面上和内心的情绪是相反的。第一种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哀伤的,但内心实际上充满了愤怒;第二种表面上愤怒的人,内心则是深感哀伤的而在三种情绪组合的模式中,我们看到表面上似乎非常悲伤的人,内心其实是充满愤怒。他们很恐惧,主要是害怕自己的愤怒会导致别人不喜欢他们。因此,他们还是表现出悲伤吧。 

界线/需要的表达。刚才我们说的乐莹是讨好型的人,代表着“弱的我。另一种人则代表着“坏的我,他们每天表现得非常愤怒。但实际上,内心的真实感受不是愤怒,而是悲伤。面对悲伤,他们觉得这种感觉太羞愧了,因此觉得还是表现出愤怒比较好。因此,这些人变得很难相处,常常发脾气,表现出暴躁的性格。所以像乐莹这样的“弱的我似乎没有界线。而“坏的我的人界线太强了,别人都无法理解他们。他们只是表达愤怒,没有人知道他们真正在想什么。 

3. 创伤后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阻止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发现我们的问题在于,当我们遭受创伤时,我们会形成许多自我保护机制。这些自我保护机制阻止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因为我们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1 情绪被意识的五个程度

关于意识和情绪价值,存在五个不同的程度。 

第一级是有情绪存在,但没有被意识到,比如有人可能有情绪,但不知道自己有愤怒。他们可能会说:“我不愤怒。我没什么,无所谓,没关系”。 

第二级是有情绪存在,但只是部分被意识到。例如,有人可能会说:“嗯,对,我是有点不满的,但只是一点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三级是情绪存在且被意识到,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有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我就是很愤怒,一早上起来就很愤怒。你问我为什么愤怒,我说不出来。”我有一个病人告诉我:“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流泪。” 我说:“流泪的人应该是很悲痛、很伤痛才流泪。”她回答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悲伤,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我解释说:“这正说明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你很悲伤,但你不想去接纳这些悲伤,就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悲伤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 

第四级,情绪能够经历被情绪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五级则是更高的程度,不仅能表达情绪,还能明白情绪的原因,并能清楚地知道相关的行动和欲望。这一级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困难,许多人往往不完全了解这些细节。达到第四级已经很不错了,但很多人还是停留在前三级中他们可能并不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所有情绪。例如,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不能愤怒”,他们的愤怒因此没有被完全意识到。另一些人可能认为自己“不能悲伤”,从而对自己的悲伤情绪视而不见。还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感到恐惧,我不敢去感受恐惧。”尽管别人可能观察到他们表现出恐惧的迹象,他们自己却不承认或感觉到恐惧。这种对情绪的不完全认知就是问题的所在,导致人们无法全面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3.2 创伤后防卫机制:一层夹一层

很多时候,我们在经历创伤后,会形成一层又一层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些防御层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常常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行为发生改变。实际上,我们可能因为这些防御层而迷失了自我,难以找到进入自我深层的路径。但这些创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们是我们问题的核心。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并处理这些核心问题,问题就会一直浮现在表面,有时候好一点,有时候差一点 

有些人虽然接受了多年的心理咨询,跟咨询师谈了很多,觉得对自己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仍然常常被一些问题困扰,感觉无法彻底改变。这是因为他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层面,没有深入到内部去找到问题的核心。只有当你找到并改变了这个核心,外在的问题才会自然消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需要找到问题的核心的原因。然而,找到问题的核心并不容易,因为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事情,层层叠加,我们很难记得或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这正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4. 压力创伤导致多方面的问题

4.1 压力创伤导致多层的症状

创伤会影响到我们各个方面。创伤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我们会感觉很受伤或者是很愤怒,或者害怕,有时候情绪会被压抑,变成无情绪的僵冻 

我们的行为会受到影响,可能会表现出害怕或者暴躁,有时会选择隐藏自己,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思想也会产生影响,想到自己这个人时,会像乐莹所说的那样:“我这个人就是一无是处,没人喜欢我,连我妈妈也更喜欢我的妹妹,其实他们是偏心的。我其实明白,在他们眼中我不如我的妹妹好。”我知道自己经常会有很多负面思想,这对我自己不利,同时也会导致对他人产生很多危险的感觉,认为人都不可靠。因此,有些人会对他人缺乏信任,因为他们的创伤让他们觉得人很危险 

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因为创伤常常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比如颈痛、背痛、腰痛、手痛、头痛等等。如果你去检查身体,医生会说其实身体没什么毛病,但你感到疼痛可能是因为情绪压力,或者是因为年龄增长,身体器官老化,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真正的原因之前可能以为是身体有问题,但其实身体并没有大问题,真正的原因是压力、创伤、情绪所导致的。 

因此,当我们经历了许多创伤,我们会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整个人都会受到影响。 

4.2 创伤对认知的影响

创伤会导致我们看所有事情都是很危险的,容易感到恐惧,有些人在恐惧后就会发怒。 

许多受过创伤的人会对很多信息产生阻隔。就像乐莹所说的:“难道你真的不知道你的男朋友和闺蜜有问题吗?他们有没有出轨你一点都不知道吗?”也许她意识到男朋友对她有变化,也意识到闺蜜有些不一样,但她选择对自己说:“我没有看到,我没有感觉到,我不知道,就这样算了。这样做会让我感觉更舒服一些,因为我不想去面对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她多年来从未真正从镜子中看到过自己直到她跳楼之后,才第一次看镜子,看到自己。我们会逃避,以为看不见、听不到、不知道就没事,这是受过创伤的人常见的情况 

受创伤之人的认知思维也会过度关注危险的信息,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令他们猜想“他不喜欢我了,他生气了”这是过度敏感。为什么会过度敏感?因为他们受过伤,对于可能产生威胁的情况特别害怕,尤其是害怕权威人士生气或不高兴。因此,他们会过度关注他人的一举一动,这导致他们经常做出错误的判断。他们认为别人的行为方式只有一种可能,但事实并非如此。此外,他们也无法看到一些不构成威胁的信息,只会关注那些可能存在风险的方面。 

因此,经历创伤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一些细节记忆模糊,无法回忆起发生问题的详细情况,不记得当时什么情况导致问题发生,对方说了什么自己又如何回应。例如,有人会说:“我记得我们吵架了,但我不记得当时他对我说了什么,我一句都不记得,只记得我很生气。”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建立全面的事实。 

这些都表明,当我们经历创伤时,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接收的信息、了解到的事实都受到了局限,甚至可能会产生扭曲,而我们却不自知。这是一个很大的危险。 

4.3 情绪在脑神经中的运作方式

你会问我们是如何能够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呢?事实上,并不是我们看到蛇后,信息会直接进入右脑地区,然后经过视觉皮层分析这是什么东西。相反,有一条很快的路径直接连接到扁桃状腺编注:即杏仁核),这个区域存储了我们的情绪记忆。因此,当我们看到蛇时,我们的大脑立刻跳到这个区域,这个区域就记得蛇是危险的,我们会感到害怕并立即逃跑。 

因此,我们所经历的记忆储存在扁桃状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它指导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反应是直接而快速的,因为在面对危险时,经过分析的反应太慢了。所以很多时候,别人可能会告诉我们“不要冲动”,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想冲动,只是因为感到害怕,所以立刻逃跑了。 

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过类似的情景,觉得非常危险,比如有人在责骂我,这让我感到害怕,于是我立刻逃跑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反应,因为从我们的记忆当中某些情绪立刻被引发了出来因此,经历过创伤的人经常会出现过度反应、过度敏感,在行为中可能会显得太过冲动,这可能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效果,后果也不好。 

其他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很奇怪,很难以理解,就是这种原因 

4.4 从小到大累积的伤害形成无法洗掉的创伤烙印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累积性伤害是相当可观的。每天被人骂你没用、你不好,常常被打、被伤害,这些伤害都会累积起来,被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了两种错误的想法:一是害怕别人,二是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无用、很糟糕、很不好。这些错误的想法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变成一只幕后黑手,悄悄地控制着我们。每当发生事情时,这些错误的想法就会控制我们,导致我们过度反应。这些伤害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我们内心深处洗也洗不掉。 

这些受伤的记忆会存留在身体里面,形成一种自然的模式,不容易改变。所以我们要去理解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这样反应?有很多时候,受伤的经历发生在我们很小、还不懂说话的时候,甚至是在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候。在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大脑也没有完全发育的时候,这些受伤的记忆就储存在我们的身体的细胞里 

很多时候,很多人会感到身体不舒服,比如头痛、颈痛,呼吸困难,有时候胃痛腰痛、背痛、甚至脖子痛等等。这些不适可能是受伤的记忆在我们身体中形成了干扰。其实,这些干扰中蕴含了一些信息,它们在试图与我们沟通。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它在说什么,就能真正地理解并且发现这些信息。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些信息,我们的症状就会逐渐减轻,甚至改变。所以我们很需要去理解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创伤的源头。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通过身体,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它们。 

所以这些经历就变成一个烙印,在我们内心留下了一条轨迹,使我们变成了某一类型的人,就像乐莹变成了一个讨好型的人。有些人可能变成了暴躁型的人,有些人可能变成了逃避型的人,每个人的经历都在我们内心中留下了累积的烙印。

因此,在大脑的颞叶地区,正常情况下如上图左边这样,是充实的,但是对于受过很多创伤的人(图右边的大脑)来说,这个区域可能是空的。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恐惧,太多的内容无法记住,就会留下很多空的地方。因此,他们从头脑中理解事物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由于我们拥有这些记忆,别人的反应很容易刺激到我们。他们的眼光、言语、表情、声音陌生人,甚至是别人的烦躁情绪,都会让我们感到害怕,激发起我们内心的恐惧。 

5. Amy的故事:把妈妈的恐惧和我自己的恐惧分开后,“弱的我”不再惧怕了

今天,很感恩我们有一位同学来分享她是如何走过这个经历的,让我们来聆听她的故事。 

5.1 意识到恐惧,释放它们,“弱的我”就变坚强了

葛琳卡教授:Amy,你好。谢谢你来与我们分享你的生命经历。我知道你曾经走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旅程,从一个受伤和破碎的生命中走出来。但是我注意到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谢你今天来与我们分享你的改变。 

Amy:我是Amy,我曾经是一个“弱的我”的人,很害怕表达自己,也害怕冲突,而且打不还手。我没有太多的感觉,经常觉得内心充满恐惧和痛苦,但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受伤很深、不敢表达情感的人。 

葛琳卡教授:实际上我看得出这一点,因为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觉得你真的很麻木,而且看上去很不开心,充满了恐惧。当我跟你交谈时,你却说你并不感到恐惧,你毫无觉察。我当时感到非常惊讶:这个人怎么会受伤这么深,这么软弱,这么怕冲突,自己却不知道?我很高兴地看到你知道自己的情绪以后,就开始有些改变了 

Amy:是的,我开始意识到情绪对我影响之深,意识到家庭环境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母亲在情感上对我的愤怒,父亲对我的家庭暴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他们这样对我令我太恐惧了,就自然而然地压抑了自己的恐惧和愤怒,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情绪。但当我看到我的同学得到了医治,我感到非常羡慕。然而,由于我不敢面对自己的情绪,所以我的医治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葛琳卡教授:是的,我也了解到这一点。我觉得你一直在课堂上非常努力。你知道你的原生家庭对你造成了很多伤害,你也感觉到这对你产生了影响。但是当你试图面对这些创伤时,你发现自己感觉不到应有的情绪,无法感受到恐惧或愤怒。这些情绪好像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而你找不到途径进入那里,无法与它们连接,就无法把恐惧或愤怒释放出来。因此,你好像卡在了这个困境里,看到别人的情况就很羡慕,但自己就遇到了困难。那后来你是怎样突破这个困境的?你发现了什么对你有帮助呢? 

Amy: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叫做生命自觉的课程。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的身体是可以跟我们说话的,以前我一直不晓得在课程中,我慢慢学会了如何倾听我的身体传递给我的信息,开始了解哪些是属于我的,哪些不是属于我的,原来一些东西是属于我妈妈的。于是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所感受到的恐惧并不一定是我的。慢慢地,我在生命自觉中释放出了内心的恐惧、焦虑等,我觉得我整个人好多了。 

葛琳卡教授:刚才你所讲的意思其实是说,你发现了很多恐惧其实并不是你的,不是你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透过生命自觉,你从身体的感觉中找到了那些恐惧来源于你妈妈的经历。可能是你在母腹中她感受到的恐惧,以及她生命的很多恐惧经历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你。因此,当你能够通过身体自觉找到这些源头时,你也能够开始意识到这些并不属于你的,你无需承担它们,而是可以把它们还给原主。当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你会发现内心的恐惧减少了很多,你也有能力去面对它们。所以通过这个自觉过程,你可以逐渐释放内心的恐惧或愤怒,你是怎么做到的呢?请举个例子。 

Amy:我可以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进行生命自觉时,突然感到内心有很大的恐惧。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恐惧,没有明显的原因。我开始想,这可能是我妈妈的恐惧。所以我对我的身体说:“这么大的恐惧是不是属于妈妈的?”一说出口,我感觉内心的恐惧从70%迅速降到30%。所以当我意识到这个恐惧是属于我妈妈的,我的恐惧程度就减轻了很多,我也明白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是我的。于是我成功地将它们分开。 

葛琳卡教授:对,一旦你分开了,你可能也发现,当你表达你的恐惧时,如果你知道你在害怕什么,能够表达内心真正的恐惧,一步步说出来,你会发现你自己的恐惧也会得到释放。 

Amy:是的,只要我表达正确,我的身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高有低,这些我都能感受到。 

葛琳卡教授:所以透过身体的反应,你会知道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如果你尝试说出来并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当你发现真正的恐惧被释放出来时,身体里的张力等也会放松。你是否发现,一旦你释放了这种恐惧,你更容易感受到内心的愤怒? 

Amy:是的,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感受到愤怒,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会有些许愤怒出现,虽然轻微,但确实有了。所以我觉得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葛琳卡教授:对,的确如此。当我们不再被恐惧所束缚时,内心的愤怒自然会流露出来。如果我们太害怕,就会觉得不敢表达,甚至不敢感受愤怒,让自己无法体验到这种情绪。看到你取得的巨大进步,我感到很高兴。 

Amy:现在我的情绪和感受更容易表达出来了,以前很难,现在很容易,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进步。 

葛琳卡教授:所以经过一年的培训和实践,你对自己身体感觉越来越敏感了,更容易察觉自己内心的情绪,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对吗? 

Amy: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并且学会释放它们时,我感觉自己也变得更加坚强,不再像以前那么软弱,我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前是不敢的。 

5.2 不再被权威人士吓倒

葛琳卡教授:以前你因为害怕,所以不敢说出来。但我看到,你变得越来越能够表达自己,而且更快、更敏锐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我们刚认识时相比,你简直就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Amy:对啊,我记得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发现我丈夫对我的信任越来越深了。有一次他与另一个权威人士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我知道如果我不介入,可能会导致我丈夫与那个人打起来。所以我决定冷静地处理这个问题。我慢慢地与那个人交谈,尽管他情绪非常激动和愤怒,但我保持了冷静。我一次又一次地解释,他从本来从很愤怒的情绪慢慢地冷静下来,开始听我的话,并且最终认同了我的观点。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以前我可能会被权威人士的态度吓倒,但现在我知道,我可以用平和的态度来沟通。我发现,当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他们很难理解我的话,所以我会反复解释,直到他们平静下来,问题得以解决。这是我以前从未想到过的,但现在我已经能够做到了。 

葛琳卡教授:所以你取得的更在进步在于面对权威人士时不再感到害怕,甚至能够平息他们的愤怒。你可能运用了一些自觉的技巧去同理他,让他们慢慢平静下来。你学到的技巧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非常有效。 

Amy:是的,我现在经常会用到这些技巧。 

葛琳卡教授:非常好!尽管你没有正式学过心理咨询,但你对这些技巧和概念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入了。你能够很快地找到问题的核心,并且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你现在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了很多。 

Amy:是的,我能够很快地用下一句话把他引到另一个话题。虽然我没有读过正式的辅导课程,但我觉得自己跟辅导员没有太大的分别,我可以帮助别人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释放情绪。我好像是在学习中不断培训自己。 

5.3 身体的情绪被倾听,就不再痛了

葛琳卡教授:这真的太棒了。刚才你我说你身体有变化 

Amy:是的,之前我有网球手,需要每周接受物理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我膝盖在下楼梯时也会感到疼痛。但情绪释放之后,我的网球手没有了虽然不是健步如飞,膝盖下个楼梯没有问题的。我没有吃什么药,没有做物理治疗,也没有动手术,走路很自然,好像越来越年轻了以前我常感冒的,现在我很少感冒。

葛琳卡教授所以你的身体越来越好了,网球手没有了,关节痛也没有了,比以前走路更快,而且我感觉到你现在是比以前更有活力。谢谢你的分享。 

5.4 Amy的突破点:通过自觉,直面内心的恐惧

总结一下Amy的分享,她本来是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弱的我很怕冲突,打不还手,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很麻木。别人说你的样子很苦,你很恐惧。” 她说“是吗?我不知道。” 是个没感觉的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她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找不到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她从原生家庭等方面可能能找到一些问题,知道自己真的很害怕,知道害怕会让她变得很软弱,不敢表达愤怒,也没有界线,很麻木。她一直陷在这个困境中,知道自己是这样的,却无法真正感受到内心的恐惧。 

直到有一次,她通过自我觉察真正感受到了内心的恐惧,那一刻她真的很恐惧,我还记得那次是发生在我的课堂上,我尝试给她做自觉,慢慢地她平复下来对她来说,最难以面对的就是她内心真正的恐惧,当她真正能够找到这个恐惧之后,通过自觉,就意识到其实那些恐惧并不完全是她的。 

在这个点当中她的情绪恐惧被释放,这个恐惧的点也被抑制了,就发现慢慢这个人就改变了,变成一个很有生命力的人,而且情绪的不再麻木了,比较能够很快意识到自己情绪,很能够知道自己发生什么,很能够表达,而且很积极地为她生命来每一天活得更有活力。所以这个是这个过程当中给大家能够看到。 

她的妈妈是一个非常恐惧的人,而且在怀她的过程中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许多生命的问题,有很多恐惧,这也影响了她。当她开始面对自己生命中最害怕的部分,接纳这一部分,并找到了它的源头,能够分清哪些是妈妈的问题,她开始能够通过这个源头表达她内心深处的受伤,以及很多不敢表达的需求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恐惧情绪得到了释放,这个恐惧的源头也被医治了,于是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情绪不再麻木,能够比较迅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清楚地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并表达出来,并且能够积极地更有活力地过每一天。 

6. 怎样找到创伤的源头?

很多时候人们会问,“我有创伤吗?创伤的根源是什么?”实际上,创伤是很常见的。 

6.1 创伤表征及其源由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创伤的表征呢?表征指的是一些典型的反应,例如,有些人会感到极度焦虑。这种焦虑可能来源于别人的批评,别人的不认同,或者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外表、财务状况或成就而焦虑,担心自己的学校是否足够好。焦虑也可能与家庭关系或亲密关系有关,如感觉不被认同、关系不和谐,或频繁的争吵。我也很害怕自己会出丑,感到挫败等等。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创伤时,就会发现生命中充满了各种问题,每天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让我感到无助、无力、受伤。我害怕他人发怒,害怕被拒绝,害怕别人不喜欢我、离弃我。我还害怕被人嘲笑、不被尊重、不被接纳、不被公平对待、不被注意。最终,我们发现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各种恐惧之中。 

6.2 恐惧的后果

这种恐惧带来了什么后果呢?它导致我们倾向于逃避现实,寻求捷径,很多时候很想快速解决问题,常常对他人缺乏信任,自我评价负面,性格懦弱,缺乏界线,不敢表达愤怒,也害怕接触内心的恐惧和无助情绪,不敢去面对。 

这会造成我们在思想和精神上感到焦虑、烦躁、担忧、易怒,甚至失眠。情绪无法集中,情绪低落,失眠,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等等。 

生理方面的症状可能包括心跳加速、耳鸣、腹泻、肠胃不适,出汗、心跳、头痛、头晕,呼吸急速,女性经期不规律,睡眠困难等问题。 

然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常常被恐惧、焦虑、挫败、忧郁以及逃避的情绪所困扰,这使我们变得非常害怕。 

6.3 焦虑的源由

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与照顾者之间缺乏安全的联系。这段时间经历了许多创伤,比如被家人忽视,一个人被留在屋子里感到孤单,不知道怎么办,遭受排挤、羞辱,出丑。身体和情感上的虐待,被打骂伤害,感受到拒绝和遗弃。常常因为恐惧未来可能失去已有的一切,特别是当家中发生突如其来的负面事件,如亲人突然去世、经济困难或破产。这些经历让人极度害怕面对负面情绪,发展出高度的防御机制,以避免接触那些痛苦的感受,最终导致我们意识不到这些情绪。 

其他的问题,比如灾难,见证悲剧,疾病,折磨,战争遇溺等等。 

受伤、虐待、暴力、手术、被性侵犯、水灾等情况的发生。 

如果父母是未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往往承受极大的伤害。父母可能没时间照顾孩子,就寄养在别人那里,甚至不知被送到哪里去,几年后才见父母回来看望,那时候孩子几乎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些家庭中,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有时哥哥姐姐代替母亲的角色,就用权威来发泄情绪。 

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家里发生的伤害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家庭关系很恶劣,经常发生争吵,甚至威胁自杀或杀死对方。这些都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兄弟姐妹之间不和,挑拨离间,疏离分隔,家中缺乏温暖,没有归属感;父母离婚、单亲、家人离世;成绩不好没机会读书,被排挤;贫穷,被人看不起,频繁搬家等等。 

家里不健康的沟通模式:冷漠,不关心,不沟通,控制,讽刺,啰嗦,吵架,诅咒,投诉,独权等等,都令我们很受伤,这些受伤都是我们创伤的源头。

7. 生命自觉——聆听身体语言,发掘内在智慧

7.1 健康的神经系统

我们的身体包含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当遇到创伤或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启动,使我们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状态,从而拥有应对危险的力量。然而,一旦危险过去,我们开始平静下来,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会发挥作用,帮助我们放松和降低体温,进而恢复正常状态并促使睡眠。 

因此,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在这种紧张和放松的状态之间转换。有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刺激,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逐渐恢复平静。这是一个健康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模式。

7.2 生命自觉,聆听身体的语言

当我们遭受重大创伤时,自我恢复变得更为困难。这种情况下,情绪波动可能会非常剧烈,有时感到极度紧张,有时又感到彻底无力。在这种情况下,自觉(focusing)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处理那些困扰我们的潜在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不知道如何解决,但即使思想上无法找到答案,我们也可以通过身体感受来探索解决方案。 

生命自觉是由芝加哥大学的Eugene Gendlin博士开发的。这种方法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注重体验式治疗和个人的自主性,能够增强个体的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注意力、创造力等。 

自觉是一种关注我们的感觉,即身体语言的方式。它涉及聆听身体通过感觉传达的信息。我们需要留意这些身体感觉、身体语言正在传达的信息。 

通过关注和聆听我们的身体,我们可以发掘一种深层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而是一种领悟力,一种内在的智慧。我们如何获取这种智慧呢?通过生命自觉。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直接连接到边缘意识,在那里,我们可以逐渐接触到我们通常不太意识到的信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治疗,还可以用于教学、个人成长、艺术等多个领域,它是一个可以分步教授和发展的过程。 

自觉是进入一种很特别的状态,跟日常的觉察不一样。它是开放的、内在的、集中于身体此时此刻的内在感觉。例如,问自己:“我现在的感觉如何?”或者探索内心深处的某种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不会立即有明显的回应,但它确实会逐渐显现。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身体的反应,并从这些反应中逐步理解身体在尝试传达的信息。即使有些人在初始阶段感觉到阻塞或无感,他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慢慢地开始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这种自觉的实践帮助我们建立与自身深层次的联系,增进自我理解。 

自觉教导我们如何在当前生活的议题中暂停,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空间,以便更加专注于自我探索:“我内心深处是什么?”很多时候,这种关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一种直觉体验。自觉方法能有效解决各种形式的心理阻塞,帮助我们逐渐明晰原本模糊不清的感受。你的身体对每个情景都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这种理解比单纯的思维更为全面和多维。因此,我认为自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自己。 

自觉是一种自然智慧的方法,基于我们对身体潜意识的信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感知到自己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告诉我们自己是谁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很多人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如何去做。在这种情况下,自觉引导我们寻找身体的意感(felt sense),这种感觉可能是一种难以言述的不适感,例如有人可能感到胸部疼痛,这就是意感。这个易感在向你说什么?通过这种感觉,我就猜到:“你的心很受伤,很痛。”能够识别并表达这种感觉,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好受一些,因为这种认知让人感觉被理解和接纳。

7.3 学习与身体对话,回复原本的创造

我们的身体不断地与我们沟通,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之对话。身体由众多器官、组织和细胞构成一个复杂的“宇宙”。当我们开始与身体对话时,就能实现与身体的无缝合作,从而达到完美的连接。疾病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提醒信号,提示我们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信号,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疾病往往就会消退。 

身体具有非常精密的设计和多种治愈机制。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真正理解如何正确地解读这些信号,并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解读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这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预防措施,帮助我们维护长期的健康和福祉。身体非常喜欢我们与它对话,因为身体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所以我们要常常与身体交流。 

创伤往往会导致我们的身心出现多种阻塞、扭曲和压抑,使得我们无法形成连贯的自我认知。在有防卫机制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问题,也难以全面面对挑战,从而在许多方面感到被阻碍。因此,我们对整个人的认知会被扭曲,与我们的本来的创造不符。 

通过与身体的对话,我们可以重新连接那些因创伤而断裂的部分,让身体得到放松和流动,从而使整个人重新完整起来,恢复情绪的力量,还能激发身体的活力,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 

8. Q & A

Q1我的儿子现在出现了一种完全没有任何情绪的状态。他目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甚至有自杀倾向。我很希望他接受情绪医治的辅导,但他却不愿意。我自己从小就遭受虐待,现在将近50岁,才开始寻找帮助我现在比以前好一点了,但我看到我孩子的状况,似乎看到了我自己,但他却不愿意。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帮他,包括他的身体也有严重的问题,他很胖,他靠吃东西来解压,却没有力气。对于他现在和未来,他感到无动力去思考,尽管他在学业方面表现不错。在他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状况,我非常希望能帮他接受治疗。他总是怀疑自己身体有病,非常容易紧张。给他找的心理治疗师给他用的方法叫情绪聚焦疗法,治疗师告诉我他卡住了,触碰不到我孩子最底层的情绪,他是一个没有感觉的孩子,是一个一直逃避情绪的人。治疗师承认他治疗过很多案例,但是他说我儿子的创伤太严重了,就是碰不到他的创伤。然而之前找过的心理治疗师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曾为他找了心理辅导,已经辅导了半年,但似乎目前对他没有效果现在他不肯接受辅导怎么办呢? 

葛琳卡教授所以他是有去见过心理辅导的。一般来说的心理辅导都是用比较认知行为治疗法的,是通过他的想法,通过他的情绪。但是当一个人创伤很大、很麻木时,那套方法实际上是没法用的所以他需要通过我们的生命自觉疗程来帮助他,慢慢地摆脱麻木,找到内心的痛点。这是可行的,所以一般的治疗一般的咨询师可能不会用我们这套方法,因此能做的比较有限一点 

他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是因为他觉得没有效果。他试过了,做了半年却没看到成效,因此不想再继续。他觉得既然没有效果,做了也是徒劳。所以我认为他不是不愿意,而是失去了信心,感觉到绝望。我想我们应该一步步来,可能你可以先从自己做起。你可以参加我们的课程,你可以试着说服他来听一听。你可以这样说:“没关系,这次我找到的心理治疗师采用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通过身体感受来发现自我的。你来看看她是如何帮助别人的。看完之后,如果你有信心,可以尝试一下。”我觉得他能够来看一下也是好的,这样他可能会更愿意尝试。如果他不愿意来,你也可以参加我们的课程,自己学习一些基本技巧。通过你掌握的技巧,可以慢慢帮助他,也许还能逐渐恢复他的信心。 

因为处理严重创伤的个案比较困难,所以不是每个治疗师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这是有所差异的。 

Q2我感到焦虑和忧郁,最近连续三天胸痛,并尝试通过信仰的方式来寻求舒缓。我觉得自己有点莫名其妙。我应该问自己的身体“你为什么痛吗?”我好像在责怪上天,明明祂能够一下子医治我,为什么不医治我呢?可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原因。我已经接受了半年的心理咨询并且用药三个月,感觉这些治疗有所帮助,但疼痛仍时有发生。是治疗没有用吗?感觉人生这么苦这么痛,有时甚至不想继续走下去了 

葛琳卡教授听到你的问题我蛮心疼你的。你应该是一直有很多身体上的痛苦,特别是胸非常疼痛。我猜你的胸痛可能意味着你的心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通常胸痛表明你的心受伤了,所以你会说人生这么苦,这么痛。这种痛苦可能源于你的原生家庭,你在那里可能遭受了很多伤害和创伤,这些都影响到了你今天的感受。有时候你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会痛呢?但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很多旧伤痛都受到防卫机制压抑并被遗忘和隐藏起来了 

但是人到中年的时候,我们的防卫机制不再那么有效,承受了太多的伤痛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承受不了。所以你的身体开始向你发出信号。比如说,心脏的疼痛可能是在告诉你,你受了很深的伤。你可以跟自己说:“我的心痛是不是在对我说我非常受伤?如果你能这样对自己说,可能会感觉好一些。 

你问为什么上天不医治你?实际上,很多人希望能快速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吃药,做某些事情就能够得到医治。但你的问题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痛苦和一生的苦。这些痛苦因为无法表达出来,一直被否认,所以也无法得到释放。就像刚才Amy那样别人对她说“你很苦,而她却不觉得。我认为这种药物可以帮助你,解决无力和无法上班时的问题,但药物只能减轻你的症状。你的受伤,你的心痛,你的心结如果不被处理,药物也无法彻底治愈你。因此,你还需要真正去处理内心深处真正受伤的地方 

你已经进行了三年半的心理咨询,可以考虑其效果。但心理咨询有许多不同的流派,方法和理念也大相径庭。有些人主要通过谈话和头脑理解来进行治疗,如果主要是通过沟通和理解,而不去处理情绪和身体症状,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因此,我认为还是要从身体的情绪方面入手,慢慢去处理处理这些问题。你也可以来尝试一下各种处理情绪的工具学习如何自助拥有自助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这不是说上天不愿意医治你,而是说我们被创造时,祂赋予了我们一个情绪系统,这个系统就像身体一样有其运作方式。如果你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比如饮食和睡眠不当,不关心身体的需求,那么当你生病时,你会责怪谁呢?你可能会问,祢为什么不来医治我?但人们可能会反问,你为什么不好好管理你的身体呢?只有当你好好照顾和处理身体问题时,你的身体才能恢复健康 

情绪也是如此,它同样是一个系统。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善待自己的情绪,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否定它们,这样情绪才能逐渐恢复健康。因此,问题不是简单地通过吃药就能解决的。即便现在你感觉好了,如果处理方法错误,情绪问题还会继续发生,成为一个没完没了的循环。所以,学习正确的情绪处理方法是最重要的,逐步建立情绪健康,就不用担心下一次何时会出问题了。因此,我认为Amy的分享非常有价值,她愿意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我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帮助。” 

Q3创伤与忧虑、焦虑有关吗? 

葛琳卡教授很多时候,我们的忧郁和焦虑是由创伤引发的。那些患有忧郁症和焦虑症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情绪管理方法不当。为什么他们的管理方法有问题呢?因为他们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我们往往在逃避创伤,不敢去面对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成忧郁症、焦虑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各种情绪问题。 

长期的焦虑或其他情绪问题可能会导致多种身体反应,例如帕金森病、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些人可能会经历持续的右侧头部钝痛或胃部疼痛。这些身体症状与情绪问题有直接的关联。事实上,很多研究表明,一些疾病,如癌症和肿瘤,与处理不良的情绪创伤有关。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与情绪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互动。处理情绪的方式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状况。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情绪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可能会受到类似问题的影响。虽然不能说所有疾病都与情绪有关,但显然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有影响。所以,除了身体治疗,我认为情绪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值得参加相关的情绪课程,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正确的处理方法。我发现自觉非常有助于这个过程,因为它可以帮助你与身体的症状进行对话,从而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源。通过自觉,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那些与身体问题相关的情绪问题。 

我有一个病人,他偶尔会经历突然的剧烈头痛,每年发生几次,多次就医后仍未找到原因。后来,我了解到他三岁时曾经进行过癌症手术虽然他不记得三岁时手术的具体过程,但我猜测他的头痛可能与手术有关。于是,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他的身体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反应。我根据这些身体反应逐一处理,最终帮他表达并释放了那次手术过程中的身体记忆。治疗后,他告诉我他感觉奇妙至极,头痛消失了。这证明了即使是多年前的创伤也可能影响当前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当生命中存在多次创伤时。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并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Q4:讨好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如果有个比较强势的母亲是不是比较容易是讨好型人格? 

葛琳卡教授:讨好型人格通常是这样形成的:在小时候,你可能发现如果自己不听从别人,不表现得乖巧,那么别人会对你表示不喜欢,可能会骂你、打你、不理你,甚至忽略你,甚至不要你。如果你在童年时期并非与父母而是与其他亲戚或保姆一起生活,这种害怕被遗弃的感觉可能会更强烈,因为你担心这些照顾你的人也会抛弃你。例如,如果你住在他们家里,他们可能会威胁说如果你不乖,就不理你了。这会让你感到非常害怕,因而觉得必须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关注和爱。 

你可能还发现,表达自己的时候,如果别人嘲笑你,说你没用或可笑,你会变得更加害怕,不敢说话,而是常常观察别人的脸色。有些人会回忆说,在他们的童年,父母可能脾气暴躁,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他们的愤怒并遭受责骂。这种恐惧驱使他们时刻注意别人的喜好,根据别人的需要和期望行事,最终逐渐形成了讨好型的性格。所以,正如你提到的,一个强势的母亲可能会使孩子发展成为讨好型的人。或者,孩子可能选择避开人群,变得沉默寡言,以避免被控制,从而形成一种逃避型的行为模式。 

Q5:如果孩子已经是讨好型的人格的话,家长怎样纠正和引导他?  

葛琳卡教授:如果你的孩子具有讨好型人格,你会发现他们可能非常害怕你或你的配偶。举个例子,可能有时你的情绪较为暴躁,这会让他们感到不被喜欢或被忽视。你可能并未意识到,也并不是真的想要伤害孩子。但我们也是曾被伤害的人,我们的情绪反应往往模仿我们的父母。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模式就会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实际上,你需要与孩子进行对话,去理解他的问题和感受。你可以问他:“你是否害怕爸爸妈妈不喜欢你,或者害怕我们生气?所以你总是试图讨好我们,不敢表达你真正的想法吗?你担心我们会怎样对待你?”就是要与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努力理解他现在的想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学习如何理解他。因为如果孩子具有讨好型人格,他们可能不会坦率地说话,总是只说你想听的,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你需要展现极大的耐心和敏感度,从他们的话语中寻找信息,表达你的接纳,鼓励他们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倾听和理解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逐渐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更自在地与你交流。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聆听,并学会向孩子道歉:“可能我们以前的情绪和暴躁伤害了你,让你感到害怕,不敢说话。”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在未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我们也要更加敏感地倾听。当孩子表示不愿意做某事时,我们不要说:“没什么啊,做吧”,不要勉强他。如果我们太勉强他,他们只会继续讨好我们。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方面更加留心,有时候会没 注意,因自己习惯性的会这样子表达方式,所以来上课来先处理自己情绪,更能够比较平静,不会这么暴躁跟能够表达真正感触的话,其实这种暴躁人里面是悲伤,但是不能说悲伤,所以要学习怎么去用温柔的方法来表达自己。 

因为改变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并不容易,所以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平静,不要这么暴躁,且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暴躁的人里面隐藏着悲伤但无法表达,因此要学习用温柔的方式表达自己。 

Q6:最近在国内有一部含有较多暴力动作场景的电影。当出现生死搏斗的场景时,我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抖。请问这种现象正常吗? 

葛琳卡教授:看到生死搏斗的场景时身体发抖,这是一种被触发的恐惧反应。我之前提到过,当我们看到某些场景时,会触发内心的恐惧,使我突然感到非常害怕并开始发抖。这种恐惧并不是因为真实的生命威胁,而是电影中的表演触发了这种反应。有时候,人们会说应该忘记过去,不要理会它。然而,正如你看电影时恐惧被触发一样,有时一个简单的话语就能使你承受巨大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面对并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我猜测你可能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家庭暴力或其他创伤,这些经历虽然被你遗忘,但仍深藏在记忆中。因此,当看到电影中类似的危险情景时,就会引发过去的恐惧,导致身体发抖。这其实是正常的。你可以对自己说,这只是我小时候的恐惧,现在我可以逐渐处理它。承认这些恐惧,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处理它们,是面对恐惧的第一步。 

Q7创伤如果不处理的话,长时间之后会不会自愈?  

葛琳卡教授我要再次强调,如果不处理创伤,它是不会自行治愈的。创伤如同记忆一样被记录在我们的大脑,尤其是扁桃状体中,你可能认为不去想它就能忘掉,但实际上它在潜移默化中控制着你的行为。就如同在电影《热辣滚烫》中,主角经历了许多不幸,不去面对创伤时,最终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认为影片中的转折点是她最终面对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痛哭流涕,这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人通常不会寻求心理治疗,直到被逼得走投无路了,他们才会突然爆发,这种情况虽然能短暂缓解情绪,但并未解决更深层的问题。因此,为什么要等到走投无路了才开始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主动面对这些创伤,逐步学习如何处理它们。如果能逐步改善这些创伤,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活力会大大提升。 

Q8能不能讲一下性创伤 

葛琳卡教授性创伤是非常严重的伤害,因此必须得到妥善处理。如果不处理,它会对个人的生命产生极大的影响。虽然这种创伤的内容与一般的创伤相似,都需要处理,但它含有更为复杂的部分,因为性的接触可能会在身体上产生一种喜悦的感觉这又会引起受害者的内疚感,这部分的处理较为困难。然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寻求专业辅导来处理的。像处理其他问题一样,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面对这种伤害。实际上,所有的创伤都可以逐步面对,并最终释放出内心最深处的痛苦。一旦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开始复原和治愈。因此,是有盼望的。 

Q9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和来访工作了一年之后,发现自己好像有一个替代性的创伤,下一步应该怎么样治疗? 

葛琳卡教授作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我们每天都会听到许多关于他人的创伤,这实际上对我们会有影响的。如果你身边有许多未处理好的问题,别人的问题可能会触发你,从而影响你的情绪。如果你用强大的防卫机制强行压制这些情绪,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会遇到身体上的问题,其中包括记忆问题。这也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到你的思想和身体健康。所以可能需要通过设置一种预防机制,不仅是为了避免别人的问题伤害你,而是因为这些问题触发了你自己未意识到的创伤,释放出这些情绪后,你可能会遇到许多不同的问题。记忆、情绪、身体和思想等各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作为心理治疗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并治愈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你将很难去帮助别人。 

Q10创伤的疗愈是不是都要进入潜意识?创伤需要多长时间可以消除?  

葛琳卡教授在处理创伤时,通常需要进入潜意识,因为很多痛苦的创伤经历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遗忘或压抑,这使得我们难以直接接触到这些记忆。例如,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不记得童年时期的重大创伤,甚至只能通过家人的叙述才知道自己曾受伤。因此,我们经常需要通过探索潜意识来处理这些看似被遗忘的事件。 

治疗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时间点可以预测。关键在于个人是否愿意积极面对这些创伤,是否不害怕并拥有足够的勇气。具有勇气的人可能会更快地接触到这些深层的创伤记忆。然而,对于那些害怕面对痛苦感受的人来说,治疗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总之,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治疗的过程和时长也会有所不同。 

Q11单亲家庭的女孩被性侵之后出现了解离,有什么处理建议 

葛琳卡教授单亲家庭的女孩,父母离婚已经是一个创伤,如果受到性侵害,就是另一个创伤。性侵害很多时候没办法处理,容易导致心理解离,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必须给予孩子实质性的帮助,她们需要心理治疗,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来慢慢接触自己的感觉,慢慢处理身体的问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孩子非常害怕失去爱,可能会导致界线不清,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样的孩子有多方面的问题要处理,不仅仅是处理遭受性侵的那部分,还要关注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关注这种经历对她们的自我形象和未来人际关系,特别是与异性的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需要一步一步来,让她先学习一些基本的情绪处理方法,再慢慢处理创伤可能会更好一些 

Q12请问教授对积极心理学的看法,您认为有没有长期的作用? 

葛琳卡教授积极心理学在我们香港主要是被视为正面心理学,这种心理学主要关注于积极的方面,忽视负面因素。通常会鼓励人们强调积极的想法,比如说:“我很好,我能做到,我是有能力的。”这种方式短期内可能会通过积极思维带来一些好转,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感觉稍微好一点。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多未处理的负面情绪,如未解决的伤痛记忆、创伤和各种恐惧与忧虑。如果这些负面情绪不被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触动,比如电影、戏剧、他人的反应或周围发生的故事等,都可能成为触发点。因此,长期来看,仅依靠积极思考并不能达到持续的效果,这种方法只能在短期内提供帮助。 

文章/视频中嘉宾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嘉宾本人的立场,并不代表本学院的官方立场或观点。学院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鼓励多元和包容的对话,但不对嘉宾提供的相关信息、数据或结论的准确性、完整性或适用性负责。读者应自行判断并评估内容的可靠性,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意见。 

作者简介
  • 哥伦比亚国际大学Kepha学院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客座教授
  • 香港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
  • 美国Biola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 美国Fuller大学婚姻与家庭治疗硕士
  • 美国加州婚姻及家庭治疗师执照
  • 著有《情绪四重奏一超越自我潜能》等作品,曾任香港心理治疗学会主席、南华早报专栏心理顾问等。
  • 擅长于心理测试;个人、婚姻及家庭治疗。广泛服务受抑郁、焦虑、分离、婚姻冲突、家庭问题、所困扰之儿童、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