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羊教授 | 青少年和青年创伤综合症新知

编者按

日前,中国职业精神科医生孙欣羊教授做客Kepha学院直播间,为大家带来了他在第四届国际精神病学大会上分享的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关于中国青少年创伤综合症 CATS 和创伤记忆重构法 TMTT,非常适合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家长和咨询师、心理工作者等人士。敬请关注,并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01. 青少年的困扰并非仅限于抑郁症、焦虑症和双向情感障碍三种诊断

我们再次有机会跟大家来聊关于青少年的这个话题,是因为青少年的话题有很多困扰,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关于青少年的咨询师是少之又少,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就更少。

面对青少年这样一个人群,有很多不是我们面对成年人可以通用的一些法则和技术,甚至面对成年人非常有经验的咨询师,在面对青少年的时候却是一筹莫展,原因就是青少年不按套路出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跟成年人不一样,可能更多的是他们在这个时代所经历的各种各样心理的状态也不为我们所知,所以我们在面对青少年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面对青少年阻抗的时候。

上一次我们讲到跟青少年沟通的一些方法,是为了帮助大家能够打破在咨询当中的阻抗,跟青少年建立信任的关系,进而能够进入到咨询的状态。其实这只是开始,一旦进入到跟青少年咨询的过程当中,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的世界非常丰富,而且非常的多元化,甚至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很熟悉,因为我们现在做咨询师,不管是 90 后还是 80 后,甚至是 70 后,我们所处的年代跟青少年也是相差甚远,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认知模式,他们的情绪模式,他们的行为模式对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

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现有的观念,生拉硬套的去告诉青少年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其实这种说教更加会引起青少年的反感。所以我们上次跟大家主要分享的就是怎么样能够打破阻抗,怎么样能够进入到青少年的内心,怎么样跟他建立信任的关系,怎么样让他能够信任我们,让他可以向我们敞开分享,做到了这样的一步之后,其实我们就开始有一个很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就会去看这位青少年,他目前受到了什么样的困扰。

其实目前青少年受到很多的困扰,精神科医生的评估诊断基本上要么是抑郁症,要么是焦虑症,要么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基本上就是这三个诊断。你看到那么多的青少年进入到精神科去做评估诊断,居然就仅仅只有,大概也只有这三个诊断,但实际上青少年的这种表现是非常的多元化的,难道真的用这三种诊断就可以去描述他们的问题吗?或者说他们的问题真的是可以用这三种所谓的病症逻辑来解释的吗?其实未必。

比如说我看到很多青少年,他们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是我们知道抑郁症本来他的这种症状是什么呢?是情绪低落,是兴趣减退,是精力不济,是体力不举,是动力减少。他们可能会有这种明显的情绪上的低落、兴趣上的减退,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来,对生活没有热情,对未来没有盼望,这个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抑郁症的状态。

但是当他们去到医院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时候,他们拿着这个诊断给学校的老师说我得了抑郁症,我需要休学。一旦休学回到家里面,他就生龙活虎,因为他终于不需要再去面对学校的压力、学习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同学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什么都不需要面对了。我在家里面,我就可以想干嘛就干嘛。我可以吃得好,我可以喝得好,我可以睡得好,我也可以玩得好。玩什么?玩游戏。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一旦休学之后,他好像就卸掉了所有的束缚,玩得热火朝天,玩着玩着就变成了黑白颠倒。因为他晚上玩得太嗨了,根本就停不下,一玩就玩到两三点钟睡觉,甚至通宵达旦,一睡就睡到第二天下午,又接着玩,好像他终于可以脱离了学习的压力,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游戏的世界里面畅游。

然后家长们就非常困惑了,这个孩子在家里面好像挺好的,好像挺开心的,好像没有情绪低落了,好像吃得也好,睡得也好,体力也好,动力也好,兴趣也好,但是呢,这个孩子就是上不了学,你发现他只要提到上学,整个人就不好了。要么发脾气,要么摔东西,要么骂父母,要么打父母,要么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去上学。不管你是威逼也好,利诱也好,终于把他拉到学校门口了,然而你发现他到了学校门口之后就开始手发抖,就面色苍白,开始呼吸急促,整个人心跳加速,像惊恐发作一样,心脏就像要跳出来了一样。当家长看到孩子突然出现这种浑身发抖,说妈妈,妈妈,我不要上学,就慌了,天呐,这是怎么了?

于是赶紧把孩子拉上车带回家,回到家之后却没事了。甚至你可能把他马上拉到医院急诊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医生说没事,你的孩子很健康,没有任何一个指标是异常的,你回家吧,如果你实在不放心,你就去看一下精神科医生。家长就更困惑了,精神科医生我已经看过了,他说是抑郁症啊,可是在家里面他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心情也很好,看不到他有抑郁的问题,但为什么他就是回不了学校呢?

我在描述一种现象,大家觉得这种现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有挺多的呢?我想告诉大家,在中国目前存在一大批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不是少数人。有一大批孩子不能上学,待在家里面整天玩游戏。然后家长就说了,这个是游戏成瘾呐,只要把游戏给它断掉就可以了。

于是拔网线,收电脑,收手机。如果孩子没有成瘾,其实收就收了,你以为收过之后就可以回去上学了,但现实是怎么样的?你收手机,你收电脑,我就不玩了,但是你别想让我回学校,我就是回不去学校,你只要让我回学校,我就惊恐发作,你只要让我回学校,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按照抑郁症,孩子药也吃了,心理咨询也做了,花了好几万块钱。为什么孩子仍然回不到学校?就是待在家里面。

如果你也见过这样的孩子,或者说你已经看到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情况,我想告诉你,其实这样的情况还挺多的,有一大批的孩子就是待在家里面,家长本以为让他休息半年,可能是上学压力太大了,学习压力太大,那我们就休半年。休半年也没什么了不起,我的孩子上学比较晚,那我就让他休个半年,我明年再去,留下一年级再去上学。我们本以为让他留一年,休一年学,再回到学校就应该没问题了。孩子也这样想的,让我放松玩一年,你们不要管我,明年9 月份我一定回到学校,你们放心。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两个月, 3 个月, 6 个月……一年很快过去了,到明年 9 月份的时候,快开学了。爸爸妈妈说,马上到 9 月份了,我跟你们学校已经说好了,让你回去留一级,你准备一下吧,这时孩子又不好了。

孩子一想到上学就浑身不自在,他已经一年没有上学了,他自己也以为经过这一年休整应该差不多了,但是一听到上学,整个人又不好了。觉也睡不着,开始焦虑,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身体反应,开始浑身疼痛、拉肚子、头痛、恶心等各种各样的躯体反应。到了9月 1 号开学那一天,勉强走进学校了,但是一天还没到,整个人又不好了,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而且跟着一帮学弟学妹,低一年级的同学们在一起,浑身不自在,就感觉有一个人在看着自己说,这个人是留级下来的,他看我的眼神是非常鄙视的,我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左看看,右看看,感觉大家都在看我。然后我往前看,老师讲的我也听不懂,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还是英语,还是生物,还是物理还是地理还是化学,我一个都听不懂,因为我一年没有上学了,给妈妈打电话说我要回家,就回来了,第二天说什么也不去了,玩游戏玩到后半夜,起床也起不来,妈妈爸爸叫起床也叫不起来。

父母就非常的无奈,不是说好的吗?休学一年回到学校,你怎么到了时间又回不去了?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伤害自己了。他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但是又没有说服力,那怎么办?这个时候孩子就觉得,我太难受了,我觉得太羞愧了,我就伤害自己吧!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家长就无奈了,家长就害怕了,家长就退步了。就说,你不要有压力,大不了我们再休一年。孩子一听,哇,太好了。

如果家长没说这句话,那孩子就再多给自己几刀,甚至可能会用更加激烈、更加激进的方式让家长知道,你不要再让我上学,你叫我去上学我就伤害自己给你看。到了这个时候家长也不敢逼他了。那就再休一年吧,但是说好了明年 9 月份你一定要回到学校。孩子满口答应说,好好好,你再给我一年,一年后我一定回学校。一年就这样过去了,两年到了,到第二年 9 月份的时候,父母对他说,我们说好的,已经两年了,回学校吧!可是能回去吗?恐怕还是不行。这个时候家长就真的傻眼了。孩子你到底怎么了?难道你初中都还没毕业,高中都没有上,你就要辍学吗?休了两年还不够吗?你到底什么时候能回到学校?

你说你抑郁,我们抑郁的药也吃了,心理咨询也做了,你在家里面也可以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玩得好,你为什么就回不去学校呢?孩子说,爸妈,你就饶了我吧,我实在是回不去,一想到学习,我就整个头大,一想到学习,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整个人都瘫软了。

我真的没有办法面对学习这件事情,太难了。而且我感觉我只要回到那个学校,我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比我小那么多的学弟学妹看我的眼神,我还要面对之前已经跟我同学的这些同学们,他们已经上了高中了,所以我已经没办法面对他们。家长真的很无奈,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也不知道该怎么样让孩子回到学校,求救无门。

看精神科医生说要吃药,看心理咨询师,说是抑郁症,要给他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是做了这么久还是回不了学校。家长就不得不想,难道我的孩子天生就不是学习这块料?

所以家长就是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了。我有一本书叫做《我的孩子怎么了?》,其实这本书就是在讲青少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

02. 抑郁症的亚型——破坏性心境障碍

其实我们现在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怎么样去归类这个问题,并没有很清晰的原则,比如说抑郁症的标准并没有成年人和青少年明显的区分,但是在 DSM 当中,对于青少年这一部分有一些抑郁症亚型的特别说明,这个特别说明就包括破坏性心境障碍等等。这些说明是为了过去十几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双向情感障碍在青少年当中的泛化诊断进行纠正所设立的。

因为青少年有了抑郁之后,一旦发生摔东西、发脾气、跟父母对抗,好像就变成了双向情感障碍。但实际上他们真的是双向情感障碍吗?其实我个人觉得未必,因为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不管是身体发育的特点还是心理发展的特点,都决定了他们的外在表现是非常的多元化,他们会像成年人一样那么的典型的抑郁吗?不一定。他们的抑郁表现形式是一致的吗?也不一定。他们发脾气,摔东西,跟父母吵架就一定是躁狂吗?不一定。正是因为如此,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美国,对于青少年当中双向情感障碍的这种泛化倾向进行了一个纠正,就是认为青少年他摔东西,大发脾气,很可能不是双向。他给出了抑郁症的亚型这样一个概念,叫做破坏性心境障碍。这种破坏性心境障碍的描述就是,青少年在 18 岁以下这个阶段,他既有抑郁的状况,也有这种发脾气,类似躁狂,但又不是躁狂的状态,我们把它称之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这就是属于抑郁症的一个亚型。因为经过多年研究,专家团队发现,孩子有这些表现不一定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因为单向抑郁跟双向情感障碍的病理性是相差很多的,我们不要那么轻易就给孩子贴上一个双向情感障碍的标签,很沉重的。但是典型的抑郁是有情绪的低落,兴趣的减退,不是针对一件事情,他是针对很多件事情,他是整个人就没有兴趣,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活力。他不仅仅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他对游戏也不会有兴趣。他可能本来有的一些兴趣爱好都是减退的,是一个普遍性的减退,这个才比较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但是我们说的这些孩子,一旦回到家里面不上学,好像学习或者是在学校的这一部分压力减轻了之后,他们的状态可不是没兴趣,他们是兴趣十足,动力十足,热情十足,但是仅限于在家里面玩乐的这一块。他们绝对有动力,热火朝天,激情澎湃,一个晚上都可以玩游戏。然后家长就困惑了,这个到底是抑郁症吗?如果不是抑郁症,那到底是什么?

03. 什么是压力性创伤?

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创伤。其实一说到创伤,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地震灾害,交通意外,重大疾病,丧失亲人等等,好像这一些才是创伤。包括战士在战场上打仗,枪林弹雨,看到身边的战友中弹身亡,被炸弹炸掉一个胳膊一条腿,这些好像才是创伤。这些是不是创伤?当然是。但是我们说的创伤可能有不同的类型,现在官方的分型大概有两种,一种叫做一型创伤,就是我刚刚说的这种一次性的重大的创伤事件所带来的创伤效应。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二型创伤,是反复发生的一种创伤,是在某种环境当中不断地受到刺激,反复发生的这种创伤,也包括精神上的虐待,包括身体上的虐待,包括暴力的对待,包括反反复复地暴露到某种创伤当中。

所以相对应两种创伤类型,我们有相应的PTSD,也有相应的CPTSD,叫做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有受过这样的伤害吗?我们刚刚说的一型创伤,如重大事故,交通意外,重大创伤,地震灾害,重大疾病,还有丧亲,其实是比较少的,甚至是没有的。可能到了青春期中,有一些从小带孩子长大的老人会有一些生病去世的,这些情况会对孩子有创伤,但是大部分不一定有。

我们再说二型,二型当中反反复复发生的创伤,不管是任何一种虐待,其实也算是少数,顶多父母家长可能没有好脸色,没有好语气,整天逼着孩子学习。这个可能是有,但是动不动就打,言语上的羞辱等等,这种虐待,这种冷暴力,其实不一定多,至少不是主流。所以目前以这两种创伤类型来描述我们主流的青少年好像都不合适。但是我到底想说什么呢?我想跟大家说的,是目前还没有被官方认可的,但是从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上看到的,从现在的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上所反映的一种现象,叫做压力性创伤。

什么叫做压力性创伤?压力性创伤就是他首先在持续地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或者是多维的压力。你想想看现在的青少年有没有承受压力?他真的是在承受多重的压力。首先,社会层面的压力。我们现在的社会,特别是一线城市,不管是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的城市,其实这种教育的内卷所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为了这一句话会拼了命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为了孩子能够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甚至进最好的大学挤破了头。好像教育是生命线,必须要抓好,所以家长不惜任何代价,教育的内卷是非常非常强烈的。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的各个学校其实是非常鸡血的,学校的这种教育的方式,给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了解到一个初中生,他每天只睡 4 个小时,每天一大早 5 点钟就要起床去上早自习,到晚上 10 点 11 点才能够下晚自习回家。然后简单洗洗到 12 点睡,周六周日都不怎么休息。

我真的觉得很可怕,一个初中生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我真的担心他会身体吃不消垮掉,但是学校就是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他们班级一半的孩子好像都生病了,生的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心理的疾病。

学校如果是这样,那家庭是怎么样?父母可能会更加把社会、学校等外界的层层渗透进来的压力传递给孩子。很少有家长是在这一种洪流当中创造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给孩子一股清流。家长说,我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去最好的学校,你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那么这些压力一层一层都渗透到了孩子的身上。

所以孩子可能在很小的时候,甚至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承受这样的压力,一直到初中,到高中。其实这种压力是一种持续性的,以至于这个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间,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就相当于是两点一线,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学校。回到家就是写作业,学各种各样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以外,可能还会有课外的一些补习,可能还会有一些课外的兴趣爱好的发展,如果是计划考国际大学的话。所以孩子的生活已经被填得很满。

并且这些学习孩子是主动愿意的吗?恐怕不是,他是被迫要去做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父母给安排,你要学这个,你要学那个,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所以这个压力就不停地压在这个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而这种强压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也不是一年两年,是常年都是这样。你想想看,对于小小的一个身躯的孩子来说,他常年承受这些压力,他会怎么样?他的内心可能是已经达到了极限,再怎么坚强的孩子都可能在这种重压之下显得脆弱,所以很多家长可能会非常的责怪自己的孩子,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他既可以把学习弄得很好,还可以去学钢琴,去学跳舞。

我们的家长不断地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和他人做比较的方式给我们的孩子施压,孩子就在默默的承受着这些压力。其实你想想看,孩子本身的承受能力就没有被训练过,再加上持续的压力,他可能已经到了一个临近崩溃的边缘。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坚持着,硬扛着。而在这一种状态之下,忽然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他有一次考试没考好,没及格,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甚至是羞辱他说,这么简单的题,全班同学都及格了,只有你没及格,你怎么搞的?如果说得再难听一点,你怎么这么笨?

对于青少年来说,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非常在意同学们怎么看他,甚至老师怎么看他都是次要。如果他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被老师如此的贬低,甚至是羞辱。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冲击,这一个冲击就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什么叫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我前面已经一直在承受压力,我一直在承受压力,我一直扛着,直到这一件事情发生,我一下子就崩溃了,我表面上没看出来,我心里面崩溃了。

于是这一天回到家里面,我把书包一摔,跟我妈说,我再也不去学校,父母就非常着急,非常紧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去学校?你怎么都不去学校?你马上就要中考了,多么重要的时间,你别跟我开玩笑啊,这么重要的时刻,你跟我说你不去学校了。

家长可能都不会了解发生了什么,就是告诉孩子,你不可以不去学校。孩子一听更加绝望,你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你如果再逼我,我就怎么样怎么样。孩子回到房间,一刀下去,哗,血就出来了,家长就吓傻了,赶紧送医院,前面我说的那种景象就发生了。抑郁症吃药、做咨询很久也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

孩子真的是抑郁吗?如果你发现孩子休学之后他已经不抑郁了,他吃得好、喝得好、吃得好、玩得好,不说很开心,至少是非常的正常,那我们就要怀疑,一年两年都回不去学校,不是抑郁到底是什么?所以今天我要给大家的这个概念就叫做压力性创伤。创伤跟抑郁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是大家可能很关心的问题。

前面我们说抑郁是什么?抑郁是我整个人不好了,所以我对任何事情的兴趣、情绪、动力、能量都是减弱,你就算不让我上学,我也不一定能够玩得起来游戏。就算能够上学,我也可能是行尸走肉一般机械地去上学。我好像能做一些事情,但是我的感受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差,甚至已经变成一种麻木和无感的状态

而创伤是什么?压力性创伤是什么?压力性创伤是在受到挑战和困难的事情上,我是缴械投降,我就会退回来。当我退回来的时候,我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的时候,其实我能做挺多事情的,我该有的情绪也有,我该有的兴趣也有,我该有的动力也有,我该有的能量也有,我只是在我难的那个事情上,压力的那个环境上,我受伤了,我要退回来,只要我把这一层压力给排除在外,我只要躲在我的家里面,在我的安乐窝里面,我该干嘛干嘛。

04. 压力性创伤和抑郁症核心的区别

我在我的家里面很好,但是你只要让我出去,我再去面对那个压力的环境,我就是要有各种各样的反应,不管是躯体化的反应,还是惊恐发作的情绪反应,我就是没有办法应对,然后我再退回来。我就是在我的家里面可以相安无事,你只要逼着我去上学,就各种问题都来了这是压力性创伤和抑郁症核心的区别。

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描述,给大家从概念上首先做一个区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区分?就是有太多的孩子被误诊为抑郁症,按照抑郁症去做治疗,半年,一年、两年仍然没有明显的起色,回不到学校,甚至出不了门,见不了人,没有办法跟人互动交流,功能严重受损,但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好像都挺好。家长的困惑就在这里。

所以在过去这几年的临床工作当中,我们发现有一批孩子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就尝试着去描述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如果他很难用抑郁症来界定,我们怎么去描述?经过这些年的一些观察、研究和治疗,我们发现用这种压力性创伤的说法去描述他们是再合适不过的。

我们在创伤的研究过程当中,会去参考在国外发展性创伤developmental这个概念,发现它和我们所说的这个压力性创伤的概念是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在美国有一个专门的儿童的发展性创伤的一个网站,它把儿童和青少年放在一起来看,特别强调儿童或青少年所遭遇的创伤事件,不一定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重大创伤事件,可能就是长期在某个环境当中所受到的一些刺激,这些创伤事件其实会造成创伤效应。

创伤要实现,要能够体现出来两个要素,一个要素就是创伤事件,一个要素就是当事人的心理的承受力,或者说和他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要素和条件,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具备才能够一拍即合,发生创伤效应。对于我们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长期承受压力的状态之下,其实整个心理的状态已经是在一个边缘的状态,你可以说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边缘的状态,他们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可能不需要很大的刺激,一个考试没考好,一个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去羞辱他,或者仅仅是同学们对他的一种嫌弃,对他的一种忽视,对他的一种排挤,或者说在学习上他有某一方面的功课始终没有办法能够提高,他自己都觉得羞愧,没有办法在这一门成绩上达到他期待的水平,或者就是在家里面被父母嫌弃、责骂,甚至是攻击羞辱等等,都有可能会对这些青少年造成创伤。

因为他们在之前所承受的持续性压力,已经让他们在承受这一个看似不那么严重的创伤事件的时候,显得承受力不足,我为什么会用“显得”这个词?那是因为他们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当我们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我们看待这一群孩子,我们可能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说,这些孩子承受力太弱。但是我想告诉你就是这种话或许有道理,但是对于帮助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功效,只会让孩子觉得我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这些话我们就尽量不说,因为当我们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在孩子的角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很不容,他们经受了那么多的压力,当他们承受这个所谓的创伤事件的时候,他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反应是很自然,这种崩溃是很自然的,而当他们真正因为这种压力性创伤崩溃了之后,又没人能够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医生觉得他们是抑郁症,家长也觉得他们可能是承受力不足,太娇气或者怎么样,但是经过了这些治疗之后,还是没有办法回到学校,他们心里也很着急。

可是孩子面对学校,面对教室,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落下的那么多功课,这个压力袭来的时候,他真的就会有那种惊恐发作的反应,这是他控制不了的。青少年就会有发出这样的呐喊——那我怎么办?你们只会去说我这不好,那里做得不对,但是你真的帮到我了吗?你没有。所以我想用上半场的这些时间,给大家从概念的角度,先对这种压力性创伤能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05. 压力性创伤的主要表现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后半部分就要分享,当孩子有了这种创伤,他的主要表现是怎么样的,我们怎么样去帮助这些孩子。

在过去几年我们观察这一群孩子,发现他们有 8 大症状,第一大症状叫做失能感,“失”是“失去”的“失”,“能”是“能力”的“能”,“感”是“感觉”的“感”。大家看到这三个字应该一下子就能够理解我在说什么。对于这一类受创伤的孩子,他们首先的症状表现就是失能感。什么叫失能感?失能感就是有一个强烈的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到的这种感觉,也正是因为这一种感觉,当他去面对学习这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的时候,他会回避,他会退缩,他会觉得自己做不到。

你想想看,不管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我们谁会愿意面对一个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般来说,如果我觉得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不会愿意去做它的,特别是觉得我真的不行的时候,我没有那个信心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会回避它,这是我们很本能的反应。

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有迎难而上的这种模式,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虽然我好像不行,但是我会努力拼搏,去尝试一下,就算失败也没什么,我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提升我自己。但是对于已经失能的孩子,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没办法做到这种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所以只要是对他们来说有困难的事情,他们一律采取的策略就是退缩回避。退缩到什么样的程度?他们甚至已经退缩到家里自己的房间里面,连家门都不出去了,因为一旦出去就好像没办法面对人群,甚至在家里面的时候,都不想让亲戚朋友过来。

因为一旦面对他们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去回应他们。为什么我会在家里面不上学?我的同学们,我的同龄人都在上学,只有我不在上学,我没法解释。我就在我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不要让我出门,不要让我见人,不要让我回到学校。

所以失能感紧接着伴随的第二个表现就是社会功能受损。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上学。如果他已经有了失能感,回学校就变得很难很难,虽然可能很想回去。他不断地尝试,尝试回去学校一周不行,尝试回去一天也不行,尝试回去一周只上一天学也不行,尝试回去上学半天,还是不行。所以这种社会功能受损最先体现的就是青少年不能回到学校,不能完成学业,再多的体现就是不能够社交,不能够跟人交流,不能够互动,连家门都不能出去,这就是社会功能受损的重要体现。

第三点就是每当你要让青少年去学校的时候,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躯体化反应,比如浑身疼痛,头痛头晕,睡眠不好,吃不下饭,胸闷、手抖、出汗,各种各样的焦虑的反应都出来了。但是只要不让他回学校,这些反应就都没有了。只要感觉好像不太好了,他就会有这种躯体反应。虽然有的时候父母没有让他去上学,但是他自己也会催促自己,我什么时候能回到学校啊?他心里面好像还没有完全躺平,所以他自己会给自己这种焦虑感,那他的躯体化症状也会存在。所以可能一直出现一些躯体的反应。

第四个就是他可能会开始有一些共病,比如说我常年待在家里一年两年,那我干嘛呢?我玩游戏吧,玩着玩着就好像放不下了,好像是成瘾了。所以很多在家里面休学的孩子都脱离不了这种成瘾的行为,就是整天看手机,整天玩游戏,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家门都出不去,我待在家里面不玩游戏我干嘛呢?我只能玩游戏,所以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就是游戏成瘾了,网络成瘾了,所以家长就会四处寻医,去找这一个成瘾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在成瘾之前,他已经是受伤了的孩子。共病还可以共病什么呢?还可以共病抑郁,还可以共病焦虑,还可以共病其他的。但是最初的时候,他可能是因为受伤了才回到家里面,体现出一种社会退缩功能受损的一种表现。

除此之外,他的认知可能也会出现偏差。认知偏差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孩子和学生,本来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上学,是完成学业,但是他没有做到。他去觉察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好像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从而就会对自己进行否定

这个孩子不能去上学,他能不觉察这件事情吗?一定会有的,别人都能够完成学业,他却不能,那他会怎么看待他自己?他对自己的看待很可能就是负面的,觉得他的人生可能就毁了。

就像他的父母说的,连初中都没有办法毕业,就更别说高中大学了,整个人生如果连大学的受教育的这种经历都没有,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按照我们传统的路线就是,好成绩等于好学校,好学校等于好工作,好工作等于高薪水,高薪水等于好生活,大概就是这样。按照这种比较单一的生活路线来说,他觉得自己就是毁了,废了,会对自己和人生都有一个很负面、很消极的认知,在这种认知之下,他可能会更加地攻击自己

当一个人有自我攻击的时候,当一个人有这种羞耻感的时候,当一个人自我否定到极致的时候,他就会很自然地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自残。因为这种自我价值感极低的感觉,非常非常难以忍受,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在这种羞耻感的状态之下,他无法忍受,好像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让自己出点血。好像出一点血感觉就舒服一点,就没那么痛苦,没那么糟糕,没那么煎熬了。所以当他在家里面很多时候就有可能有自残的行为。

其实说到这里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开始心疼,因为谁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害自己。但是家长又觉得不上学哪行呢?必须要完成学业啊,所以又看不下去了,还是要再逼孩子一把。你什么时候上学呀?孩子平时体现出来的情绪好像没有那么大起大落,只要你跟他说上学的时候突然情绪就崩溃了,摔东西、摔手机、摔电脑、家里面贵的不贵的都摔,不但摔东西,还要威胁跳楼。

其实他平时不一定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就是在你要求他做他不到的事情的时候,把这种压力传递给他的时候,他的反应就特别大,其实他心里面已经在承受这些压力。虽然看上去他在家里面好像是没有去上学,没有做他该做的事情,但是他心里面好像并没有完全忘记这件事情,他也在想着什么时候回学校。所以当家长每次提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羞耻感油然而生,就说,我已经觉得我没脸见人了,你们生我后悔了吧?我就是一个废物,我给你们丢人了,我就是不应该活着拖累你们,让我跳楼好了。一脚迈出阳台了,被爸爸一把抓回来了,父母吓坏了,连忙说爸爸妈妈再也不让你去上学了,你只要好好活着就好。然后孩子就在家里面呆着,一年、两年、三年。

大家真觉得这样的是案例是少数吗?至少我看过很多。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失能感,社会功能受损,社会退缩,躯体化,自残,认知偏差,然后在父母给他压力的情况下,情绪崩溃,在父母逼他上学的时候想要自杀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伤综合症的表现。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家长看到孩子真的要跳楼之后,他就不再逼孩子,这样好像可以相安无事,好像慢慢他也能够平静,偶尔的时候家庭出游也能够带得出去,好像他也能够欣赏美景,欣赏美食,欣赏美物。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家长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了,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去给孩子寻求帮助和治疗。

06. 创伤综合症的疗愈方法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伤综合症。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孩子很无奈,家长也很无奈。针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或许用了药物,不管是抗抑郁的药,抗焦虑的药,你会发现,就算他的抑郁焦虑平复了,甚至他本身在家里面都不太有抑郁跟焦虑的这种情绪,他还是回不了学校上学。

所以他真的是抑郁吗?他真的是焦虑吗?在家里面的表现又不像,按照抑郁焦虑的治疗有效吗?好像效果不大。心理咨询也已经做了很久了,为什么他还是回不了学校?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针对他创伤综合症的这些症状去处理。创伤综合症最核心的那个特点是什么?叫做失能感,尤其是在受伤的那个环境之下的失能感。如果说我在学校失能了,那就是学校环境下的失能感。如果我是在家里面失能了,我就是在家里面这个环境下的失能感。

我们需要针对失能感做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治疗,叫做赋能给孩子。这个词是很关键的。失能就是失去能量,赋能就是赋予能量,这个是特别有针对性的。如果孩子在持续的压力之下,在最后的一根稻草的创伤事件的冲击之下崩溃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几近崩溃的这样的一种心态之下,在他安全的这种环境之下,重新给他赋能,重建他对自己的那种积极的看待。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需要把他现在生活当中所有积极的资源都找到。

当我说所有积极的资源的时候,你可能会误解为是我们所说的外在的资源。不管是他有什么样的伙伴,他有什么样的物质方面的条件,他有什么样的专家,这些都是外在的。我们说的这个资源是指他内在的资源,当一个人失去能量的时候,真正能够为他赋能的,是他自身曾经经历过的克难制胜的经历。因为相对于他面对上学的困难退缩下来这种失败的经历,相对应的就是他曾经面对困难克难制胜的经历,这才是具有针对性的,是最能够给孩子赋能的一种方式。

你可能会说,孩子没有什么克难制胜的经历,怎么给他赋能?那是因为你把克难制胜的经历想得太大了。实际上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有克难制胜的经历,不管它多么小,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只要你遇到困难,最终克服了,就可以带来赋能的效果,不管它有多小。比如跑步,之前他打算跑两公里,但是他跑到一公里的时候就气喘吁吁,就想放弃,但是旁边的爸爸鼓励他说,再坚持一下,再跑 100 米。 100 米很简单,于是他又跑了100米,在爸爸的鼓励之下,再坚持一下,再跑 100 米……就这样,他终于跑完了两公里。这件事情小得微不足道,但是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克难制胜的经历。

我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想让大家明白,克难制胜的经历不是那么难找的,因为我们在过往那么多年的经历里面,都有可能遇到过困难,你一定有克难制胜的经历,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我们就从这很小的一件事情说起,这就是他内在的优势资源,我们用赋能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去看见他的这种克难制胜的经历,一点一点地去给他能量,让他能够在现在这种状态之下看到,其实他还是可以做一点事情的。

然而即使借着曾经克难制胜的能量,在当下回到学校对他而言也仍然是很难的事情。当他受到这种创伤的时候,我们想要帮助他回到学校,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到位的,而是一定要循序渐进的。那么,前面我所说的一定要找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让他尝试去做,是在前面一系列赋能的基础之上让他去做。并且我们陪着他做,陪着他做不是代替他做,比如花几分钟的时间跟爸爸在楼下小区散了散步,这些小事都是他的克难制胜。

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小事上一点一点建立他的能量感,当现在的他建立了一点点的能量感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件大事了。你们知道这个大事是什么吗?不是马上回到学校,而是让他现在已经有比较好的能量的这个自己,尝试着回到之前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他的那个事件现场。

比如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你怎么这么笨?全班同学都考试及格了,只有你一个人没及格。这就是压伤他最后一根稻草的那个创伤事件,对吧?你说如果他没有能量了,他能够去面对这个事件吗?他面对不了,而且这个事件一直在他的头脑当中回旋,虽然不到 PTSD 的那种flashback。但是只要你跟我说上学我就想到这件事,我一想到这件事情我浑身都会发抖,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说明这件事情对他来说还是有冲击力的。但是当他没有力量的时候,他能够面对这件事情吗?不能。我们需要在前面做好赋能的工作,做好建立他能量的工作,才能够到这一步,这一步是关键,这一步关键就在于,他用现在已经有了一点点能量的自己,重新回到这个所谓创伤事件的现场,去重新经历这件事。这就是关键点。

那么问题来了,事情已经过去了,怎么样重新经历?很简单,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的大脑的记忆非常的神奇。并且当我们闭上眼睛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好像认为我重新回到了这个时间的现场,好像是现场直播一样,实际上它只是我在头脑当中放的一个电影而已。

但是大脑,不管你是现场实时经历还是回忆,我的大脑都会有相应的反应,这就是大脑的特点。我每次闭上眼睛回忆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整个人的身体都会有相应的反应。那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大脑相信我好像正在经历这件事。而这件事情在我的大脑当中好象在我的神经系统做了一个标记,这就是创伤的标记。这个创伤的标记一直在我的头脑当中回旋,我想要回到学校,必须要把这个标记清除掉,我才能够回到学校。因为只要这个标记还在,我一回到学校,这个标记就不断地释放这些信号给我,让我整个人都没有办法正常地发挥我的功能。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创伤标记给它去除掉。怎么去除?

当我有了一点能量之后,我就是闭上眼睛回想,重新回想我在这一个事件当中的经历。其实当我回想这个事件经历的时候,就好像把现在的你附着在了当时的那一个受伤的自己的身上。但是大家要清楚明白,现在这个自己跟当时受伤那个自己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自己是被赋能的自己,而当时受伤的自己是没有能量,一直在承受压力,几近崩溃的自己,是没有能量的自己,所以是两个不一样的自己。

当我用了这个赋能的自己,重新去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听到老师对我说,为什么全班同学都及格了,只有你一个人不及格?我的反应不再是当时的瑟瑟发抖,浑身无力,觉得全班同学都在看我的笑话。不再是这样了,而是我可以勇敢地告诉老师说,是的,我这一次考试没考好,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下一次不能考好,这也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差的学生。我相信我的努力可以在下次考试当中有进步。如果他能够把这句话说出来,我们的大脑在重新回溯这个所谓的创伤事件的时候,那个创伤标志就被打破了,他再次标记的这个就不再是创伤事件,而是如果我用赋能了的我去承受,我能不能承受?我可以承受。

这样我就会说,老师,请你不要用这样羞辱的语言对我,因为你没有这个权利。这句话我不知道在有些公立学校是不是可行,因为老师可能会比较有权威感,好像你这样说是对他的一种冒犯。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说,老师,我知道我这一次没考好,但是我会努力的,我相信我下一次会考得更好。这样说可以吗?我相信是可以的,因为这个没有任何的冒犯性,但是如果老师真的在羞辱我们,其实我们是可以更强力的去维护我们自己的。但是只要你在那一个时刻为自己能够站起来, you stand up for yourself,你的大脑在登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再是创伤信息,而是非创伤信息。

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好像创伤这件事情就在你的头脑当中被淡化。虽然一次的这样的治疗不一定完全消除那个创伤的标记,但是反反复复之后,你发现创伤的标记就消失了,我们就把创伤信息、创伤记号变成了非创伤信息、非创伤记号。当我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那一个曾经一直在刺激我的创伤标记就不再发出信号了,或者说只发出非常微弱的信号,那我就更容易去面对接下来在学校的学习了。创伤就被疗愈了。

在这个疗愈的过程当中的关键点有几个,第一个,受伤的自己首需要先被赋能。第二个,用被赋能了的自己重新回溯所谓的创伤事件。第三个,在重新回溯创伤事件的过程当中,我们采取一个不一样的回应,是更有力量的回应。第四个,在这样的一个不一样的回应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大脑对创伤事件的标记就由创伤变成了非创伤。第五个,当这个创伤的标记消失,我们的功能就恢复了。当我们学习了这个社会功能恢复的时候,其实他的自我认知等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07. 问答

问题一:一些青年人不去上班,在家待好几年也是属于青年综合症?

是的,其实我们这个标题叫做青少年和青年综合创伤综合症。为什么把青年也放进来?因为我们前面说青少年他不上学,一年,两年、三年,其实他真的可以一直待在家里面,到了 18 岁 19 岁、20 岁,已经超过了青少年的年纪,到了青年的年纪,他还在家待着,这样的情况真的是不在少数。

问题二:怎么才能找到压垮孩子稻草的那个事件?赋能积累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知道我们进行事件现场的回溯?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首先回答第一问,怎么才能找到压垮孩子稻草的那个事件?这个问题的难点就在于那个事件并不很明显,因为前面的一系列的压力已经造成他临近崩溃的边缘,最后那一根稻草甚至有的时候都不是引起注意的大事件,所以这个是需要专业的咨询师进行追溯才能追得到,需要有一些探索,甚至你问孩子他都说不出来,家长想要去探索也不一定能够探索出来,这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赋能积累到什么程度就知道我们可以进行事件现场的回溯?其实这个是我们从经验角度先做一部分,然后我们尝试着把他带回到创伤事件现场,看他在这一个状态下的反应,如果他的反应是有力量的,那我们继续往前带,如果他的反应是不够力量的,看到那个场景,看到那个施害者,他的反应是非常的退缩的,那我们就不勉强。所以这个是在治疗和尝试的过程当中,我们观察他的反应,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问题三:最快根治青少年创伤综合症的根本方法具体是什么?

首先根治这个概念在我们精神和心理的领域是非常不适用的,因为我们这一类的问题或者是病症很难说叫根治。你说抑郁症有根治的办法吗?没有。阑尾炎有根治的办法,因为你手术切除它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精神心理的问题很多都跟大脑有关系。如果要根治,恐怕要把大脑“切掉”,但这是不可能的,即或真的可以切掉任何一个部位,大脑的代偿都有可能会再次出现这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在精神心理这一个领域里面,几乎没有用根治这个概念,我们只有临床治愈的概念,就是我这一次的治疗达到了治愈水平,他的症状控制在 70% 以上,然后他的功能基本恢复,能够正常的上班、上学、工作、学习,这些都没有问题。我们就认为是临床治愈,但是以后会不会再复发?不确定,所以我们没有根治的概念。

问题四:针对青少年创伤综合症有针对性的药物吗?

我们的药物不是针对创伤综合症的,我们的药物是针对创伤综合症的一些症状的。比如说赋能可以通过药物做到吗?做不到。但是我们药物可以稳定情绪,可以减少自残的冲动,可以减少躯体化的反应,可以稳定情绪。这些药物是可以做到的,但只是辅助的作用。对于赋能改变神经系统,登记创伤信息为非创伤信息这一步关键步骤,药物是做不到的。

注:文章中涉及的立场,仅代表嘉宾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学院的立场和观点。

作者简介
  • Kepha 学院 临床心理辅导硕士项目 客座教授
  • 中国执业精神科医生,具有美国维真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学位。
  • 17年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多动症、成瘾症、创伤问题和性相关问题的评估和诊治。
  • 中国执业心理咨询师和团体咨询师以及加拿大注册成瘾治疗师。
  • 2021年创办“慕喜乐”心理培训平台,到目前已经针对教养技能、沟通技能和青少年及成人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科普知识进行培训将近10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