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汝斌教授 | 你所爱的人病了——认识抑郁症(二)

编者按

CIU Kepha学院临床心理辅导项目客座教授陆汝斌教授受邀开展了关于抑郁症的系列讲座,上一期他讲了什么是抑郁症以及应对的基本方法,本期重点讲抑郁症的病因,敬请关注并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世界上有三大黑死病,即癌症、抑郁症和性病。这些疾病具有以下特点:癌症的流行率很高,抑郁症可能导致极度痛苦,而自杀比例也很高,有20%至25%的人曾经有过自杀经历,其中15%最终自杀死亡。如果我们注意到每年十大死亡原因中都有自杀,就可以看出抑郁症为何一直备受重视。

特别是在越战和韩战之后,抑郁症在亚洲的患病率从百分之八点几增加到百分之十五,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讨论抑郁症的病因,通常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社会因素、个性因素和生物因素。实际上,所有精神疾病的病因都可以归结为这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压力因素,个性因素则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而生物因素则与体质有关。

01. 病因之一:社会因素即压力因素

我们首先来看社会因素。

在1967年,Holmes和Rahe制作了一个生活事件表,这个表格在1970年之前已经被广泛使用,目的是研究压力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即压力与精神疾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然而,这个问题的评估方法并不容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中,Holmes和Rahe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

之后,我们将这个表格翻译成了中文,并得到了台湾方面的许可。假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压力得分为100,那么在遇到这些事件时,需要花费多少精力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我们填写这个表格时就会有所了解。因此,当时我们进行了增量表的制作。

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评估方法是合乎逻辑的,并且符合对压力评估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评估过去半年的压力事件。

为什么要评估过去半年的压力事件呢?当我提到药物学时,我们就会知道给一个病人服药需要多长时间才会有反应?至少需要3至6周或6至12周才会产生反应的。然而有些病人在药物还没有开始发挥作用之前就离开了,这时导致药物还没有产生反应。

压力事件包括灾难事件,比如发生战争了,飞机掉下来了,发生重大地震了。在这种灾难事件之外,配偶死亡、子女死亡、父母死亡是最大的压力事件。

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涉及了2000多名参与者,我们在大城市如台北、台中、高雄以及乡村地区,如澎湖,进行了抽样调查。然后去家庭中寻找参与者填写问卷,以测量标准差等统计学上的指标。

一些严重的事件包括配偶死亡、父母死亡、事业上的重大失败或破产、重大意外事件、经济破产导致的离婚分居、亲子间的严重冲突、打官司、外遇等。这些事件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压力。另外,还有好友的死亡和堕胎等事件,这些事件甚至可能改变你的身体状态。

儿女离开家、结婚了、进大学了,都可能成为压力事件。如果你长假期没有安排好,就会出问题。春节我们刚刚度过了十一假期,十一长假一结束,大家都天天睡到自然醒。自然醒无法控制吗?是的,就是不知怎么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这是压力事件,生活习惯的改变。

下一项工作,我们对它进行了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将这件事分为了4个大的因素。你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分析,一种是因素分析,一种是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中有一个叫做重大丧失。这些事件都是人既不喜欢,又无法避免,也无法得到社会支持的。

 第二类叫做生活情境的改变。比如春节有一个长假期,要去拜年,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嘿,什么时候结婚呢?儿子女儿离开家了,你有压力,时间,生活情境发生了改变。

这些都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且是重大的损失。对于重大的损失,人很容易陷入抑郁。另外,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越多,人也容易与好友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焦虑。

再比如,你中了一亿的彩票,睡不好了。第一个问题是,彩票要放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处理彩票?有人对彩票结果提出异议,不知道是否应该告诉他们。本来大家无话不谈,但中了彩票后不知道要不要告诉大家。

经济突然好转,个人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状况明显改善,事业也成功运营。这些期待中的成果容易引发焦虑,此外负债未还、抵押被没收也会导致焦虑。外遇、离婚、被革职,这些都容易导致抑郁症。第一和第四个问题容易导致抑郁症,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容易引发焦虑症。

早在1970年到2000年间,美国精神医学会的杂志发表过很多与压力相关事件的研究文章,该杂志的影响因子约为10左右,现在可能还是十几。只要你研究与压力有关的事件,就优先刊登。所以从1970年到2000年间,有很多著名人士进行过相关研究,柯慧珍的博士论文发现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压力事件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

抑郁症患者经历了很多压抑事件,他们既不喜欢也无法避免这些事件,并且缺乏社会支持。相比非抑郁症患者,他们更容易受到这些压抑事件的影响。

从1980年起,召集做抑郁症第二次改版的负责人对抑郁症进行了几次修改。他指出内因性抑郁与压力无关,而外因性抑郁肯定与压力有关。外因性抑郁是指与外界因素有一定关系的抑郁症。例如,遗传因素占40%至50%,因此真正的外因性抑郁症很少见。在过去的半年中,如果你经历了四次以上的压力事件,这意味着你的家庭半年内发生了四起丧失事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家庭成员的死亡感到不高兴,有些人可能会感到解脱。因此,压力事件只会导致悲伤。

02. 病因之二:性格因素

内因性抑郁症的脆弱因素与压力、焦虑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无法证实它们之间存在重要关联。抑郁症的三种性格特质与压力没有太大关系,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经常会说,我得了抑郁症是因为考试没考好,或者是因为离婚了。实际上,应该反过来说,我之所以考不好是因为我抑郁了,我离婚是因为我得了抑郁症。认知三元素中的第一个元素是消极、无用、不适当、有病、没有价值、没有人需要的的思考方式。总是消极的解释,他们总是把自己看作失败者,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想法,困境总是无法消失。举例来说,如果我考上了清华大学,我会想,我这个废物怎么能进入清华,进去后不到三天就被开除了。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碰到一点倒霉的事情,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我总是一个失败者。你会发现很多住院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情绪低落。他们经常说自己不行。

你知道计算机是一个很笨的东西,它由0和1组成。如果你玩过Fortune语言,你就会知道它是用01010101来写程序的。键盘的发明者是个很笨的人,0和O在一起的,当你在键盘上打o时,很容易不小心打成0。

电脑是由0和1组成的,它只能接收0或1的输入。你的脑袋出了问题,只能输入1而不能输入0,这被称为负面认知。只能传递坏消息,无法传递好消息,这叫做负面认知。负面认知是消极、无用、不适当、有问题的思维方向,没有价值,没有人需要。无论听到什么消息,肯定是坏消息。如果收到了一封信还没打开,就肯定认为那是一份罚款单,永远是个悲观者。这被称为负面认知的三个元素,负面心态,对外界信息持负面看法,只能选择负面的、不好的解决方法,无法接受积极的解决方案。这种认知错误没有根据,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夸大不重要的事情,把所有事情都分成两极,自己要承担全部责任。

性格因素可能占抑郁症原因的10%。十个例子中,有些学者支持认知偏差的论点,相同的方法得不到相同的结果。认知偏差可能与忧郁症有关,忧郁症症状好的时候它有,但是认知偏差缓解后也会下降。所以我们常常说,当他处于好的状态时,我们不要决定是否给他进行心理治疗。可能在它好的时候就没有了。

内因性抑郁症,也许认知偏差有些道理,但与内因忧郁症没有直接关系,大约只占据了10%的因素。由于经常观察到这种人具有某些性格特征,认知偏差理论在团体心理治疗中一直很有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需要先告诉你,在病人的情况好转后进行认知平台的建立。在病人急性阶段,你给忧郁症的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时,他可能还会对你表示感谢说,不好意思,我浪费了你的时间,对不起我浪费了你的时间,我是个吃货,把白米饭都吃光了。那时候你给他进行了很多心理治疗,结果反而增加了他的负面认知。

03. 病因之三:生物病因

生物病因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抗抑郁剂可以增加去甲基肾上腺素或者血清素,内因忧郁症就可能因为去甲基肾脏腺素或血清素缺乏所造成的。

在1972年,塞德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讨论了药物、神经传导元素和精神分裂症。大家可能还记得精神动力学大师在1960年去世的情况。从1960年开始,学术界不再将精神科学视为科学,而是认为它是哲学。因此,在这种期刊中,不会发表与精神医学相关的文章。认为今天的精神医学是哲学。

精神科药物可以治疗精神疾病是意外发现的,就是意外发现治肺结核的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

在1950年,肺结核病房被放在山上,成为一个让人等死的地方。有一个人,去了肺结核病房,发现肺结核病房的病人都在一个角落唱歌,他感到很讶异,于是拍了一张肺结核病房角落的照片。肺结核病房的人不是都很沮丧吗?总是在咳嗽吗?为什么他们整天在唱歌呢?后来发现,他们当时吃了很多降血压的药物,叫单氨氧化酶。

那个单氧化酶不是治疗精神病的,它可以降血压。再过了 10 年以后发现这个药可以作用在神经传导物质。以后就推论了这个精神病是因为某些神经传导物质不正常。因此推论出精神病是由于某些神经传导物质异常引起的。所有精神科的理论都是这样得出的。

1952年也是一样,一个法国医生不知为何给精神病人吃了降血压药。久而久之,精神分裂病人都退缩到墙角,而他给精神病人吃了那个药之后,精神病患者突然说:“我还记得我有个农场,我想去看看。”这个降血压药为什么会治愈精神病呢?

就是说我先是莫名其妙的有种药,以为可以治疗精神病。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药是治疗多巴胺的,所以我假设精神分裂是多巴胺过多,这叫多巴胺假说。抗抑郁剂的主要功能主要是增加脑内的去甲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因此,Benney和John Davis这两位先生在耶鲁大学的精神科提出了一个假说,即抑郁症是由于去甲基肾上腺素或血清素缺乏所导致的。

抗抑郁药对内因性忧郁症有快速的效果。所有的抗抑郁药主要作用是增加去甲基肾上腺素或血清素。因此,内因性忧郁症可能是由于脑内缺乏去甲基肾上腺素或血清素引起的。

利血平是一种著名的降压药。这种药可以降低去甲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从而引发抑郁症,你们明白吗?实际上,现在所有的降压药物都多多少少有引发抑郁症的作用,所以现在使用得比较少。因为所有的降血压药物都会多多少少有点降低去甲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效果,因此都有可能引发抑郁症。

现在有三种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这两种药可以增加去甲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因此具有抗抑郁的效果。这两种药是怎么研发出来的?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

因此,从1965年开始,Davis和Abonia提出了抑郁症是由于去甲基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减少而引起的。这当然会有问题,大脑中的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如何降低的呢?是整个大脑都降低了还是只有一部分降低了?全世界一直在寻找这个理论,直到现在还没有被证实。

后来我推翻这个理论,所有减少这两个元素的情况都会引发忧郁症,而增加这两个元素则可以治疗忧郁症。所以抑郁症可能是由这两个元素减少引起的,对吗?

双向情感障碍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因素,大约占60%至80%。因此,至今已没有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症的争议。双向情感障碍症的遗传因素占60%至80%。

1987年进入大学时,我的导师Kankit正在发表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症基因的重要文章,他们在第二染色体的DRD2受体上发现了这些基因,真的很重要。1991年我刚到耶鲁时,有个内科医生,他说Kankit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发现了酒瘾的基因,它在第二染色体的另一位置上。于是我们就开始争论了起来。结果写了很多文章,大部分都说是错误的。

我们是不是在胡说八道?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通过从那些喝酒后死亡的人身上取样本来进行基因研究的。你怎么知道他们死于酒瘾?他们是因为喝酒喝醉后去撞车而死的,你怎么会想到是酒瘾呢?

但无论如何,在DRD2基因中发现了与长期饮酒相关的基因,同时也发现了与双向情感障碍症相关的基因。这不是笑话吗?很快就到了2000年时,基因都被解码了。解码后发现,所有精神疾病都是多基因遗传的机会。

为什么会争论?争论是由一个人引起的,名字叫孟德尔。孟德尔是个修道士,但他并没有好好读圣经。他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豌豆,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交配,结果产生了中茎豌豆,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变成粉红色豌豆。这就是孟德尔定律。所以我们刚开始写关于基因的文章时,要先写关于我的基因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定律。为什么不符合孟德尔定律?后来我们发现,除了头发符合孟德尔定律外,人类的其他特征都不符合孟德尔定律。头发只有一个蛋白质,只有一个基因。

1995年,耶鲁大学的学生Kankit(又称KIDDKK)解码了基因,成为了解码基因的召集人。他发现绝大部分疾病与多重基因有关。与双向症相关的基因约有200多个,与酒瘾相关的基因也有200多个,与酒瘾相关的基因也是如此,候选基因大约有二三十个。酒瘾也是如此,因此它当然可以同时具有双向性。双相症的基因可能也与酒瘾的基因有关。

到了 1972 年,一位很有名的中国人做出来的。他叫庄明泽。他就用临床症状学发现,比较容易得双相症的病人,要么是矮胖型,你看他这么矮这么胖,他双脚还是细细的;或者就是肌肉型,垫肩、 翘臀、腿很细。有一次查房,我跟大家讲过这个东西,这个现象在后续,被我们写一篇文章证实了。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有多重基因。造成了他生出来的时候?他身体里面就有两个东西,一个叫做毒性因子,一个叫做保护因子。

他生出来的时候,保护因子大于毒性因子,所以那个时候他没有什么症状,可能有点好动,或者就不动。因为太好静了可能会被误诊为自闭症,太好动则被误诊为多动症。等到他长大,长到什么时候呢?长到青少年期,月经快要来的时候,当保护因子和毒性因子完全一样高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症状。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8岁的孩子开始有症状。

由于有这个元素,他的脂肪和糖类代谢会导致他的体型变成这样。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翘臀,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即使到了六十几岁还是翘臀,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腿也是细细的。

在我们进行过的研究中,20岁之前非常准确,但20岁之后由于饮食的原因,就不太准确了。尤其侧面,你可以看到第二张图,腿细细的。再看前面那个胖子,他这么胖,腿还是细细的,对吧?你看前面那个胖子,还是有翘臀的特征,因为那么胖,你不太能看出翘臀。

1972年庄明泽做出来的东西他不知道怎么解释,直到2005年我们给出了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脂肪代谢要高于糖类代谢,所以才会这样。为什么后来经常出现高血糖,变成第2型糖尿病。为什么尿酸过高?因为脂肪代谢要大于糖代谢。20岁之前是标准,20岁之后受饮食的影响太大了,拼命吃甜食,就不准确了。

最后在研究中,我们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即自杀倾向的人体内的血清素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全球公认的事实。如果一个人有自杀倾向,我所指的自杀倾向是指曾经尝试过自杀但未成功,这类人的血清素水平会下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验证。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个答案。原来,血清素的减少会导致自杀。

1987年发明了一种名为氟西汀(Fluoxetine)的药物,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发现。David Wong 是一个在中国香港出生的华裔人,曾在台湾大学学习并前往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他在印度发明了一种叫氟西汀的药物,它可以增加血液中的血清素。然而,这种药物引起了剑桥大学的关注,他们研究发现自1990年上市以来,服用氟西汀的人更容易自杀,因此他们告他要赔偿数亿美元。

我与David Wong 相当熟悉,他在印度上市时还邀请我参与,委托我们四年时间收集400名患者的数据,以证实这种药物是否会使得自杀人数增加。我们在四年内收集了360个病例,并在1993年提交给他。结果表明,服用氟西汀会增加自杀倾向和自杀念头,但不会增加真正自杀的人数。我们做了360个病例。大概到了2000年, BBC(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了我,问我们的数据是否受到制药公司的压力,是否有人为了获得好处而修改数据时,他们将我们360个案例全部调走,去做证据。这导致了一场官司。当时有一个自杀案,但显然,他自杀不是因为服用了氟西汀,而是本身就有自杀倾向。

总的来说,根据临床症状分类,早期发作的、症状比较严重的、有自杀倾向的、有家族史的、与生活压力无关的,都可能会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 

04. 结语

在本场讲座中,陆教授从三个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抑郁症的病因,其中涉及大量实证研究和临床经验,相信可以为观众和读者朋友们就抑郁症这一主题带来崭新的认知和理解。关于抑郁症的生物病因的部份,因为涉及较多专业术语和医学资讯,本篇未能一一详录陆教授讲座现场的所有内容,欢迎大家移步观看本场讲座的回放视频。盼望这些资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抑郁症,并且能够对身边罹患该症的亲友或他人,给予一份理解和关爱!

此外,陆汝斌教授《你所爱的人病了——认识抑郁症(下)》的讲座回放也已出来,请各位读者前往官网观看。

注:文章中涉及的立场,仅代表嘉宾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学院的立场和观点。

作者简介
CIU Kepha 学院临床心理辅导硕士专业 客座教授
  • 北京怡宁医院主任级医师
  •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部教授兼主治医师
  • 美国德州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精神药物学研究员
  • 美国耶鲁大学遗传系及精神医学部
客座研究员
  • 获得中国台湾精神医学会终身成就奖
  • 专长:精神医学、精神药物学、
生物精神医学、分子遗传学
  • 出版专著18部,专业期刊论文
近400篇
  • 超50年行医过程中一直坚持
临床、带博士研究生科研、
授课及心理治疗四者 结合的
精神科临床及药物专家,至今
累计出诊保守计算35万人次以上